五年前,小米首次公開宣布將以蘋果為標桿進行產品對標,如今其第十七代數字系列手機已實現與蘋果產品線的全面對標。最新發布的小米17系列起售價定在4499元,標準版價格與上一代持平,而高端配置版本則有200元至500元不等的價格上調。這一價格策略標志著小米在高端市場的持續深耕,同時也反映出其與蘋果在定價策略上的顯著差異。
自初代產品問世以來,小米手機經歷了從性價比定位到高端市場的轉型,價格體系呈現階梯式上升趨勢。數據顯示,小米6首次提價15%,隨后小米8、小米9分別上漲17.4%和11.1%。2020年發布的小米10系列成為關鍵轉折點,起售價從2999元直接躍升至3999元,漲幅達33.3%,開啟了小米高端化進程。此后三年間,3999元成為小米數字系列的標準定價,直到2024年小米15系列將起售價提升至4499元,并在新一代產品中保持該價格基準。
與小米持續提價的策略形成對比的是,蘋果近年來采取"加量不加價"的定價方針。以小米6提價的2017年為例,同期iPhone8漲幅僅為9.3%。iPhone12系列因支持5G技術上調至6299元起后,iPhone13系列立即降價至5999元并維持至今。這種定價策略使蘋果與小米的價格差距從2011年的近3000元縮小至目前的1500元,顯示出高端市場格局的深刻變化。
價格調整帶來的市場陣痛在小米發展歷程中多次顯現。2020年第二季度,伴隨小米10系列上市,其國內市場銷量同比下滑35%,海外市場(尤其是印度)出貨量近乎腰斬。更早的2016年,小米全年出貨量暴跌36%,市場份額從15.1%降至8.9%。這些危機促使小米在2017年推出首款提價產品小米6,盡管受供應鏈限制僅售出550萬部,但為后續高端化奠定了基礎。
長期來看,價格上探策略并未阻礙小米的市場擴張。小米14系列預計生命周期銷量達880萬至1200萬臺,小米15上市兩個月即實現近200萬銷量。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以17%的市場份額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這種市場表現直接反映在財務數據上:手機業務毛利率從2016年的3.45%提升至近三年的12%左右,2021年更突破10%關口。
與小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硬件毛利率長期穩定在30%-40%區間。不過隨著中國市場份額下滑,iPhone17系列首次打破"擠牙膏"式升級策略,通過配置大幅提升試圖挽回市場,這標志著蘋果從"保毛利"向"保份額"的戰略轉變。兩家企業在5000-6000元價格帶的直接競爭,正在重塑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格局。
資本市場對小米的估值邏輯正經歷根本性轉變。2020年小米10系列推動股價年內增長2倍,2021年初更創下35.9港元的歷史高點。但2025年最新財報顯示,盡管手機業務毛利率同比下滑,公司股價卻上漲超50%,季度調整后凈利潤達108.3億元。這種反差源于汽車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其26.4%的毛利率不僅遠超手機業務,更接近公司整體22.5%的毛利率水平。
當前,電動汽車業務已成為驅動小米估值的核心因素。市場分析指出,投資者正在用新能源科技公司的估值框架重新評估小米,手機業務毛利率雖仍是重要參考指標,但其短期波動已不再主導股價走勢。這種估值邏輯的轉變,標志著小米從單一智能手機廠商向綜合科技集團的轉型進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