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極簡主義與中性色調主導審美多年后,時尚界正悄然掀起一場復古回潮。在近期落幕的紐約時裝周上,一款名為“波洛領帶”的配飾成為秀場新寵,其搜索量自五月以來持續攀升,引發行業對新一輪潮流趨勢的關注。
這款源自20世紀40年代美國西南部的飾品,由編織繩或皮繩搭配可滑動扣飾構成,兩端常綴以金屬裝飾。其設計靈感源于霍皮族、納瓦霍族等原住民銀飾工藝,圖騰紋樣與西方傳統男裝的幾何設計形成鮮明對比,被視為“優雅野性”的象征。如今,這款曾淡出主流視野的配飾,正通過材質與搭配的創新重新回歸。
時尚編輯朱莉婭·馬爾佐維拉指出,波洛領帶的復興與當下年輕人對個性化的追求密切相關。通過更換不同材質的扣飾——從經典銀綠松石組合到森系淺色石質,甚至將電子寵物玩具改造為領結,佩戴者能輕松切換風格。領帶松緊度與扣飾大小的調整,更賦予其從正式到休閑的多場景適應性。演員西爾維斯特·史泰龍在新劇中佩戴的新月馬蹄形巨型寶石領帶,便成為展現氣場的典型案例。
回顧時尚史,波洛領帶曾經歷兩次顯著流行。20世紀50年代,英國泰迪男孩亞文化群體將其與垂墜西裝搭配;80年代搖滾復興浪潮中,它再次成為音樂人的標志性配飾。這兩次流行均與社會情緒密切相關:戰后英國青年通過服飾表達身份訴求,全球化初期的歐美年輕人則借個性化穿搭尋找文化認同。
當前這輪復興背后,明星效應功不可沒。提莫西·查拉梅在紅毯上將卡地亞吊墜手表改造為領扣,碧昂絲在巡演中多次佩戴鉆石波洛領帶,均引發時尚界關注。高級珠寶品牌如寶曼蘭朵、加婭·雷波西等,也紛紛推出融合鏈條強度與流暢感的現代化設計。有分析師預測,在明星與奢侈品牌的雙重推動下,波洛領帶有望成為全球性潮流。
然而,這種跟風式流行也引發爭議。批評者認為,缺乏文化內涵支撐的潮流難以持久。CNN報道顯示,碧昂絲專輯發布后西部靴銷量激增24%,但這種由粉絲經濟驅動的消費熱潮能否延續存疑。時尚媒體《信號》更直指當下秀場被“星二代”占據,淪為名利場而非創意舞臺。
行業對同質化設計的厭倦,或許正是波洛領帶復興的契機。華盛頓郵報曾發文質疑紐約時裝周的保守,稱當前設計“如循環播放同一部電影”。在國內社交平臺,優衣庫基礎款與黑色羽絨服的泛濫,也反映出大眾對“安全穿搭”的依賴。這種求穩心態背后,是降低外界審視風險的自我保護。
但年輕人已開始用個性配飾打破常規。對他們而言,雜亂無章的搭配恰是獨特的個人語言,而波洛領帶的靈活性完美契合這種需求。其起源故事更增添叛逆色彩:相傳亞利桑那牛仔維克多·塞達斯塔夫因風刮走帽子,將銀邊帽帶套在脖上,由此誕生這款以南美套索工具“波萊多拉”命名的配飾。自由、冒險與隨性英雄主義,從誕生之初便融入其基因。
當前復古潮流的蔓延,已從服飾擴展至妝容、發型等細節。安娜·蘇秀場上的藍色眼影被解讀為20年代波西米亞風情的再現,卷發垂落兩側的造型則試圖融合90年代超模與清新女孩的氣質。這種對上世紀中期元素的青睞,反映出全球時尚界對經濟繁榮時期的集體鄉愁。
正如社會學家弗雷德·戴維斯在《時尚、文化與身份認同》中所言,個人審美偏好往往折射更深層的社會文化力量。當現實環境難以復刻黃金時代的繁榮,穿上復古服飾便成為一種自我慰藉。波洛領帶所承載的不羈精神,恰好為被算法與潮流包圍的現代人提供了一種反抗的姿態——正如某網友在社交平臺所言:“拒絕溫順地套上光鮮的小丑服,本身就是一種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