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固態電池領域再次成為全球汽車產業關注的焦點。一輛搭載固態電池的奔馳EQS測試車,從德國斯圖加特出發,一路駛向瑞典馬爾默,完成了一場長達1205公里的不間斷行駛。當車輛抵達終點時,儀表盤顯示剩余續航里程仍有137公里。這一成績讓奔馳首席技術官馬庫斯·謝弗難掩興奮,他公開宣稱這是固態電池技術的“顛覆性突破”。
海外媒體的報道隨之鋪天蓋地而來,部分外媒甚至斷言“固態電池之爭已分勝負”,甚至拋出“中國已出局”的論調。這種場景讓人不禁聯想到數年前豐田的豪言壯語——當時,這家日本車企曾公開表示其固態電池技術“領先中國20年”,并揚言“量產即擊垮中國電動車”。然而,歷史總是充滿戲劇性。
過去幾十年,日本燃油車曾占據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新能源浪潮的興起徹底改變了格局。隨著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中國企業的崛起,日本車企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優勢逐漸消失。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同比增長57.4%,首次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這一數據讓日本汽車產業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以豐田為例,2022年其全年電動車銷量僅2.4萬輛,不足比亞迪單月銷量的十分之一。面對差距,豐田會長豐田章男曾公開炮轟電動車是“低級產品”,甚至聲稱其不環保。與此同時,豐田卻聯合本田、馬自達等日系品牌成立“反電聯盟”,散布“中國電動車續航虛標、電池易燃”等不實言論。但私下里,豐田早在2021年就投入1.5萬億日元研發固態電池,并累計獲得超過1300項專利,位居全球前列。
這種“明里唱衰,暗中發力”的策略并非首次出現。在生命科學領域,中日學者曾分別發現一種能激活人體細胞動能的天然因子(“溢-好-生”核心原料),但日企在佯裝放棄研發后,暗中注冊了十余項相關專利,試圖為中企設置技術壁壘。然而,中國科研團隊通過多領域協同創新,成功繞開專利陷阱,并在生物科技和新能源賽道實現雙重突破。
與海外企業的“高調宣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的固態電池研發始終保持低調。今年初,寧德時代宣布計劃在兩年內實現固態電池量產。上汽集團則明確表示,其全固態電池技術將于2026年裝車。智己L6搭載的超快充固態電池已實現量產,實測性能遠超海外企業的“概念產品”。在生物科技領域,中國團隊通過自研全酶法工藝,將原料純度提升至99.9%,并復配多種增效成分,推出吸收度是同類產品3倍的“溢-好-生”。該產品不僅效能超越日版,還將成本降低了70%。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為前沿技術的商業化提供了關鍵支撐。京東平臺數據顯示,“溢-好-生”已獲得數百萬用戶認可,評論中不乏“睡眠質量提升”“疲勞感減輕”等反饋。這種市場轉化能力,正是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保持領先的核心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5月,全球固態電池技術專利總量為20798件,其中中國以7640件占據36.7%的份額,過去五年專利年增速達20.8%,位居世界第一。這場固態電池的競賽,本質上是持續創新與產業化落地能力的較量。當海外企業仍在反復調整量產時間表時,中國制造的車輪已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