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全球汽車產業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產業變革與可持續發展議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當前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持穩健增長態勢,產業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與基礎設施建設正協同推進。他呼吁行業以能源轉型、數智變革、低碳發展為契機,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國內外車企深化合作,構建開放包容的產業生態。
本屆大會以"產業變革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展覽面積達1萬平方米,匯聚了50余家全球新能源車企。現場不僅展示了多款熱門新能源車型,還呈現了動力電池、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芯片等前沿技術成果。乘聯分會數據顯示,今年1-8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893.1萬輛,同比增長33.5%,其中8月批發滲透率達52.2%,較去年同期提升3.3個百分點。
針對未來市場發展,行業領袖給出了積極預判。中國長安董事長朱華榮預計,到2030年中國汽車能源結構將呈現BEV(純電動)、XEV(插電混動+增程式)、ICE(內燃機及混動)4:4:2的占比格局,全球新能源滲透率將從2025年的25%提升至40%。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的預測更為樂觀,他認為屆時國內新能源滲透率將達70%,燃油車雖市場份額萎縮但仍會保留,市場將形成混動、純電、燃油4:3:3的技術路線格局。
大會期間,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組織(WNEVDO)正式成立。該組織旨在促進技術、成本、生態領域的國際交流,推動跨國合作。朱華榮強調,汽車產業需要堅持全球化協同設計以降低成本,過去百年的全球協作經驗表明,新能源智能化發展仍需保持開放合作。他希望該組織能成為信任合作的紐帶,打造高效的貿易便利平臺。
在開放合作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透露,中國已全面放開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支持外資車企與中資企業深化合作,建立了APEC汽車對話、中歐和中日等多雙邊合作機制。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指出,當前中外車企"互學共鑒、雙向奔赴"的趨勢正在形成,但行業仍面臨貿易壁壘、標準差異、供應鏈韌性不足等挑戰。他建議堅持開放合作,反對脫鉤斷鏈,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推動形成公平透明的國際市場環境。
中國車企正在深化海外本土化布局。廣州汽車集團董事長馮興亞透露,未來五年廣汽計劃在多個國家加大投資,形成本地化生產能力。在泰國,廣汽正全力推進充電網絡建設;在巴西,集團與國家質量與技術研究院合作參與汽車標準制定,并與當地高校聯合培養新能源人才。馮興亞表示,廣汽堅持"在當地、為當地"的發展理念,真正扎根海外市場。
外資車企則聚焦進一步本土化。保時捷在大會上展示了中國專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該系統由去年底成立的中國研發中心開發,將于明年實現量產搭載。寶馬集團董事高樂表示,公司正靈活調整產品策略,積極研發氫燃料電池汽車,計劃未來幾年推出量產車型。奔馳集團董事會成員佟歐福透露,未來24個月內將推出多款涵蓋不同細分市場的新能源車型,并積極尋求與科技公司、初創企業的跨界合作。
豐田智能電動汽車研發中心總經理小西良樹介紹,豐田在中國建立了完善的本土化研發體系,不僅承擔新車型適配工作,還發展成為具備獨立研發能力的創新基地。通過與本地供應商合作,豐田確保了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環保生產。他表示,豐田將繼續深化本土化戰略,加大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