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初散時,巴岳山的輪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國網重慶市永川供電分公司無人機智能巡檢中心的數字大屏上,28個綠色光點正有序閃爍。隨著首席工程師何濤在觸控屏上輕點指令,分布在各處的無人機機巢自動開啟,銀色旋翼攪動氣流,數架無人機如靈巧的蜂鳥騰空而起,沿著預設的輸電線路軌跡展開巡檢。
“這架正在繞行500千伏永瀘線轉角塔的無人機,能清晰識別塔材螺栓的紋路。”何濤指著屏幕上實時傳回的高清畫面介紹道。通過自主規劃航線與智能缺陷識別系統,這些“空中巡檢員”已實現2786平方公里供區的全覆蓋巡檢,效率較傳統人工模式提升數倍。這項創新成果,正是何濤團隊十年深耕的縮影。
2015年的職業轉折點,源于一臺價值數十萬元的進口四旋翼無人機。當時在發展策劃部任職的何濤,因擅長航模操作被公司選中。“摔一架無人機相當于損失一輛汽車,沒人敢輕易試飛。”面對這個燙手山芋,這位從小拆解電器、高中輟學后當過電器修理工的技術愛好者,毅然申請調至巡檢一線。在深山電塔間,他頂著烈日測試抗風性能,凌晨三點攀爬塔架驗證霧天能見度,邊實踐邊啃讀《無人機飛行力學》,逐步摸索出適合山地環境的操作規范。
首臺紫外巡檢無人機的研發過程充滿挑戰。何濤將全日盲紫外檢測儀與無人機結合,解決了手持設備拍攝角度受限的難題。這項創新不僅獲評全國電力巡檢技術創新“金巡獎”,更推動永川供電公司無人機團隊從2人興趣小組發展為18人專業班組,開啟“機巡為主、人巡為輔”的新紀元。
在解決電力線路“空中垃圾”問題時,何濤的創意再次引發爭議。目睹巡檢工冒風險高空清除塑料薄膜后,他提出用無人機噴火清障的方案。經過反復試驗,團隊用廢舊油泵改造噴油嘴,燃氣灶零件制作點火器,最終在2018年成功投用全國首臺噴火清障無人機。這項發明使清障效率提升20倍,何濤左手腕至今留存的傷疤,成為那段創新歲月的特殊印記。
針對室內變電站等無衛星信號場景,何濤帶領團隊歷時半年測試12種雷達模塊,將混合固態激光雷達與無人機深度融合。這項突破使無人機在電纜隧道、配電房等密閉空間的定位誤差從10厘米縮減至2厘米,巡檢效率大幅提升。2022年重慶極端高溫期間,他研發的“一車四機”移動巡檢車連續作戰40天,完成385次特巡,成功避免多起電網事故。
在何濤工匠工作室里,固定翼無人機、多旋翼機型與熱熔3D打印機等設備有序陳列。這里不僅是技術攻關的陣地,更是人才培養的搖籃。面對飛手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他帶領團隊首創“傾斜攝影與點云數字模型結合”技術,通過算法融合兩種建模優勢,使非專業飛手也能精準規劃巡檢航線。
2024年7月,電力行業首個地市級全域自主巡檢示范區在永川落成。該系統部署28臺固定機場與移動巡檢車,構建起覆蓋39座變電站、2070千米輸電線路及5120千米配電線路的智能網絡。借助視覺識別與AI技術,無人機可自主預判設備隱患,應急響應達“分鐘級”,數據安全通過全私有化部署得到保障。這項創新使設備缺陷發現率提升12%,電網故障率下降6%,年節約人力成本3000萬元。
從進口設備的謹慎操作到國產無人機的廣泛應用,何濤團隊先后獲得14項國家專利,5次斬獲“金巡獎”。在實驗室墻上,“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證書與航模零件、電路板共同陳列,見證著這位技術工匠從電器修理工到行業領軍者的蛻變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