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3GPP業務與系統技術規范組(TSG SA)第109次全會上,由中國電信研究院主導的“6G系統計費研究”項目正式獲得批準。這一立項標志著中國企業在全球6G標準制定中邁出關鍵一步,也體現了中國通信產業在下一代技術領域的領導力和創新實力。作為3GPP首個聚焦6G計費體系的研究項目,其核心目標是為6G時代的新型服務構建靈活、公平且高效的計費模式。
移動通信技術的全球化發展始終以標準統一為基石。從3G時代多制式并存到4G、5G實現全球融合,技術標準的協同直接決定了產業規模化應用的成敗。進入6G時代,網絡特性將向泛在化、智能化、融合化演進,催生出沉浸式通信、通感一體、內生AI等全新業務場景。在此背景下,計費體系已從傳統的支撐系統升級為影響6G商業模型成敗的核心要素,其設計合理性將直接決定創新服務的孵化效率與推廣速度。
中國電信主導的6G計費研究項目具有多重戰略意義。作為3GPP體系內首個專項計費立項,該項目將重點探索三大方向:一是設計面向6G新型服務的計費模式,包括商業模型與量綱創新;二是構建跨網絡、跨服務、跨資源的計費架構與機制;三是為AI服務、通感一體、天地一體等關鍵場景提供可落地的計費解決方案。通過提前布局標準制定,中國電信旨在聯合全球產業鏈伙伴建立統一技術路徑,規避產業碎片化風險,加速6G技術成熟與商用進程。
在技術研發層面,中國電信正通過系統性創新推動6G網絡范式轉型。2025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上,其提出的“6G全域智惠網絡(UIN)”架構引發行業關注。該架構以“全域泛在、智能普惠”為核心,通過“全空間、全接入、全場景、全生態”的覆蓋能力,實現基礎業務賦能、網絡能力開放、按需定制三大價值方向。特別在智能化層面,中國電信推動網絡架構從軟件定義(SDN)向AI定義(AND)演進,為6G網絡注入自主決策能力。
具體技術突破方面,中國電信在6G與衛星網絡融合領域取得實質進展。其提出的窄帶衛星高軌語音方案將呼叫建立時延降低30%,通話質量顯著提升;同時構建的高/中/低軌協同智簡架構,已通過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完成高軌與中軌衛星的體系化試驗。在感知通信融合領域,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6G感知通信融合與空口技術”項目的牽頭單位,中國電信聯合12家國際企業開展聯合攻關,在通感一體化技術上形成多項專利成果。
面向5G-A與6G的協同發展,中國電信率先在3GPP提出“低空基站感知”標準研究建議,獲得國內外運營商、設備商及研究機構的廣泛支持。在原型驗證方面,基于自研終端模擬器、基站及核心網樣機,完成面向低軌衛星的6G NTN技術測試,為非地面網絡(NTN)商業化奠定基礎。截至目前,中國電信研究院在6G領域已牽頭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累計發表SCI論文70余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超900件。
6G技術的真正價值在于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根據3GPP制定的時間表,2025年將啟動6G標準化工作,2029年上半年完成首版國際標準,2030年實現商用部署。中國電信在推進前沿技術研究的同時,始終以應用場景為牽引加速技術落地。其主導的計費標準研究本身就具有強應用導向,研究成果將直接指導6G商用產品的設計模式與商業模式創新。
在通信與AI融合領域,中國電信正推動6G網絡向AI定義架構演進,并基于具身智能、數智人、智能網聯車等新型終端,探索端-網-云協同的AI業務創新。今年6月,該公司與北京郵電大學聯合完成全球首個高軌衛星標清視頻語義通信傳輸試驗,實現720P視頻的星地穩定傳輸,為6G通智一體與天地一體網絡融合開辟新路徑。
在應用示范層面,中國電信研究院在“全國科普月”期間展示了多項6G創新成果。其中,“6G賦能智慧產線”通過“6G+云化控制”技術,實現亞毫秒級實時控制與分布式智能協同,構建起柔性制造的工業神經網絡;“空天地一體化通信一體機”則集成無線基站、輕量化核心網與衛星模塊,可在無信號區域快速建立局部覆蓋,支持公眾用戶無縫接入,已應用于野外科考、地質勘探、應急救援等場景。這些實踐表明,6G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實際,為千行百業注入數字化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