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是自然界能量循環的基石,也是生態系統中碳流動的核心機制。如今,一家名為光速光合的投資機構正以獨特的方式踐行著“光合”理念——通過與創業者深度協作,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的同頻共振。近日,該機構推出的投資專欄「光合說」揭開了其投資邏輯的面紗,展現了從行業洞察到技術落地的完整鏈條。
在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當下,一場靜默的技術革命正在關節模組領域展開。自首屆奧運會設立馬拉松項目129年后,機器人首次以參賽者身份站上賽道。支撐這些“鋼鐵選手”完成奔跑、跳躍等復雜動作的,是數十個高精度關節模組。無錫泉智博科技有限公司憑借自主研發的一體化關節技術,成為推動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關鍵力量。日前,該公司宣布完成連續兩輪過億元融資,其中A輪由光速光合聯合領投。
“機器人關節是集機械設計、材料科學、控制算法于一體的復雜系統。”光速光合合伙人朱嘉指出,該領域存在顯著的技術壁壘,需要跨學科協同創新。泉智博團隊早在行業風口來臨前就完成了技術儲備,其自研的PA系列行星伺服關節扭矩密度達210Nm/kg,超越國內同類產品水平。這種技術領先性使其快速獲得人形機器人廠商及科研機構的量產訂單,今年8月出貨量較年初增長數十倍。
公司創始人陳萬楷的創業軌跡折射出中國新一代技術創業者的典型路徑。在溫州商業氛圍的熏陶下,他大學期間便參與水下機器人研發項目,并斬獲央企創新創業大賽金獎。轉戰浙江省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后,他發現傳統機器人關節存在重量大、集成度低等痛點,而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機器人BOM的30%-60%。“MIT通過準直驅技術大幅降低四足機器人成本,這讓我們看到高性能關節的產業化前景。”陳萬楷回憶道。
2023年成立的泉智博,在兩年內構建起覆蓋2Nm至400Nm扭矩的產品矩陣。其技術突破源于全鏈條自主研發:從矽鋼片、磁鋼等基礎材料,到減速機、驅動器、電機的協同設計,團隊掌握了100余項核心專利。特別在電機設計上,通過分布式繞組和磁路優化,將槽滿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有效降低了溫升與能耗。
“一體化集成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陳萬楷展示著僅有手機大小的關節模組解釋道,通過將減速機、電機、驅動器深度融合,產品體積縮減40%,能量密度提高35%。這種設計不僅減輕了機器人本體重量,更釋放出空間用于安裝更多傳感器,使機器人在奔跑、跳躍等場景中表現更優異。目前,公司生產良率穩定在98%以上,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20%-30%。
光速光合對泉智博的投資決策,源于其獨特的產業鏈布局邏輯。據投資總監胡培培透露,團隊早在2021年投資宇樹科技時,就開始系統性調研機器人上游零部件,撰寫了多份行業報告。當發現下游廠商普遍采用泉智博關節產品時,技術驗證與市場需求的雙重確認促使他們快速出手。“這個賽道BOM成本占比高,市場空間大,且終端客戶對良品率、穩定性的反饋極佳。”胡培培強調。
在陳萬楷看來,機器人關節的競爭本質是工程能力的比拼。他以安全控制為例:傳統關節僅能定位旋轉角度,而泉智博的產品可實時感知外力變化,當機器人觸碰人體時能立即停止,避免意外發生。這種力控精度使產品不僅適用于工業場景,更能滿足家庭服務機器人的安全需求。
目前,泉智博已與多家汽車產業鏈上市公司建立代工合作,采用車規級標準提升產品可靠性。陳萬楷透露,公司正根據不同場景需求開發多元產品:2Nm關節用于機器人手腕精細操作,400Nm關節則支撐腿部大負載運動。這種“核心部件+供應鏈協同”的模式,使其能快速響應客戶定制化需求。
隨著人形機器人市場爆發,關節模組的技術迭代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泉智博團隊正在研發下一代擺線減速器方案,并探索其他技術路徑的可能性。“我們的目標是成為機器人領域的‘寧德時代’。”陳萬楷表示,通過構建從研發到供應鏈的完整體系,公司有望在千億級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光速光合方面則認為,若泉智博能持續綁定頭部客戶、拓展應用場景,其綜合性競爭壁壘將進一步鞏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