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自引入中國以來,已走過近半個世紀歷程。隨著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媒介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的信息傳遞工具演變為連接人際情感的紐帶,甚至構建出虛實交融的新型媒介空間。這種變革使傳統大眾傳播理論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推動中國傳播學進入必須突破固有框架、重構知識體系的關鍵階段。
在學科轉型的十字路口,一場以“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為主題的學術對話近日在上海舉行。與會學者從個人學術經歷出發,深入探討理論創新路徑。深圳大學吳予敏教授回憶,20世紀80年代傳播學理論為人文社科研究注入新活力,其著作《無形的網絡》嘗試用傳播視角解讀傳統文化,強調應摒棄本質主義思維,以動態建構方式揭示文化與傳播的互動關系。浙江大學黃旦教授梳理本土化進程時指出,這一過程既包含對西方理論的驗證調整,也涉及對傳統“傳”概念的重新詮釋,更需突破中外、古今的二元對立,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學術范式。
武漢大學單波教授提出“情境化”研究方法,認為本土化不應固守特定邊界,而應在跨文化對話中尋找創新突破點。他主張將傳播現象置于具體社會情境中分析,通過“差異化共生”理念破解文化中心主義困境。這種觀點為構建開放包容的學術體系提供了新思路。
作為“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的重要環節,這場對話拉開了系列學術活動的序幕。本屆論壇以“媒介學:智能時代的都市社會”為主題,聚焦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設置四大專場與19個分論壇。84篇入選論文涵蓋智能城市治理、數字文化傳播、人機交互設計等前沿領域,展現學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趨勢。
論壇特別關注智能技術對城市文明的重塑作用。案例顯示,《黑神話:悟空》等文化產品通過游戲媒介實現全球傳播,創造新型文化交互模式;外賣平臺等數字基礎設施成為跨國群體融入城市的“文化接口”;無人駕駛、智慧政務等應用場景則勾勒出中國智能城市的發展圖景。這些實踐表明,數字媒介不僅是技術載體,更成為文明對話的新型平臺。
與會學者強調,智能技術正在改寫城市傳播規則。從微觀層面的機器人服務到宏觀層面的城市大腦系統,中國在智能城市建設中形成的獨特經驗,為全球城市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論壇發布的《城市新興技術創新力評估報告》指出,數字媒介環境對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擴散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優化數字溝通生態將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
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匯聚了來自新聞傳播、社會學、技術哲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跨學科對話,與會者就智能時代傳播學的理論重構、方法創新等議題達成多項共識,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學術動能。這場思想碰撞不僅回應了時代變革帶來的挑戰,更為中國傳播學走向世界舞臺中央開辟了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