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期間,全國多地餐飲市場呈現出鮮明的消費特征。北京商場餐飲兩極分化明顯,網紅頭部品牌持續吸引大量客流,而普通餐飲門店則門庭冷落。以費大廚辣椒炒肉為代表的“排隊王”們延續了往日的火爆態勢,中午11點前就已排起長隊,人均等待時間超過1小時。海底撈、薩莉亞等連鎖品牌同樣人滿為患。但走訪發現,多數商場內出現“消費者扎堆個別品牌”的現象,不少餐飲門店午市時間僅有零星顧客。
網紅美食街的消費特征更為突出。南鑼鼓巷、簋街等知名美食街區雖人潮涌動,但餐飲消費集中在少數門店。前門方磚廠69號上午10點就開始排隊,簋街胡大總店晚間排號近千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大量游客僅在街區拍照打卡,并未實際進店消費。北京市商務局數據顯示,10月1至4日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0.4%,其中老字號餐飲和連鎖快餐帶動餐飲業態增長4.8%,60個重點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長14.3%。
香港餐飲市場呈現冷熱不均的特殊景象。十一期間約有87.8萬人次內地游客訪港,同比上升逾7%。盡管超過3000家餐飲商戶推出優惠活動,但消費流向出現明顯分化。大家樂、麥當勞等大眾價位連鎖餐廳持續排隊,甚至出現游客深夜在麥當勞過夜的現象。反觀九記牛腩等特色餐飲,十一期間排隊時長與平日相當,中環部分高端餐廳晚市時段仍有空位。這種消費差異源于價格因素,年輕游客更傾向于“特種兵式旅游”,選擇回深圳消費性價比更高的餐飲。
深圳特色餐飲的火爆印證了這一消費趨勢。華強北蘩樓茶樓人均消費約100元,早市9點20分排號已超200,午市排號突破500位,平均等待時間超過2小時。大鴿飯等品牌高峰期排隊超300位,等位時間達1.5小時。這種消費現象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年輕消費者對性價比的極致追求。
廣州餐飲市場呈現出本地特色與茶飲消費的雙重火爆。北京路主街與惠福東路美食街人潮涌動,茶理宜世、喜茶等茶飲品牌門店排起長隊。景區周邊小吃店生意興隆,長沙臭豆腐等經典小吃門前熱鬧非凡。大鴿飯北京路店傍晚即告無號,5點放號后8分鐘就已排到97桌,實際等待時間達3.5小時。陶陶居、小炳勝等老字號平均等位超半小時,太二、探魚等連鎖品牌也出現排隊現象,而頂層非本土特色餐廳則無需排隊。
西安餐飲市場展現出地域特色與市井氣息的完美融合。回民街作為“西北美食博物館”,匯集了肉夾饃、泡饃、Biangbiang面等上百種特色小吃。老孫家、老米家等老字號泡饃店延續傳統制作工藝,食客可親手掰饃煮制。老陜Biangbiang面、手工臊子面等面館以寬厚勁道的手工面搭配特色澆頭,香辣誘人的口味深受歡迎。清真老字號的肉夾饃形成“單品引流+產品矩陣”的商業模式,15-20元的單價覆蓋日常與送禮需求,現場制作的煙火氣場景吸引大量游客。
鐘樓小區呈現“隱秘碳水天堂”的獨特景象。趙記素齋綠豆餡餅、曉莉鹵面等口碑老店聚集于此,正宗褲帶面與宇澤蓋澆面門前客流密集。褲帶面提供四合一、三合一等多種搭配,干拌、油潑等單一風味選擇豐富,面條寬厚勁道的特點深受食客喜愛。宇澤蓋澆面推出蒜苗回鍋肉、青椒肉絲等多樣口味,價格親民、分量充足的特點使其成為逛吃首選。這些街邊小鋪主打即時堂食,戶外桌椅的市井氛圍完美契合“反向旅游”的消費需求。
青島餐飲市場凸顯地方特色的強大吸引力。國慶首日棧橋景區人潮涌動,次日持續小雨使游客涌入商場。萬象城內船歌魚水餃19:53停止取號,前面仍有183桌等待,一小時后少量放號引發游客爭搶。雙合園海鮮水餃11點開餐即滿座,12點半仍有20多桌等位。老三李村河底戳子肉晚間9點仍人聲鼎沸,雨中外擺場景成為特殊景觀。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連鎖餐飲品牌在假期后段出現上座率不足三成的情況。
廣漢夜市成為四線城市餐飲創新的典型案例。這座坐擁三星堆遺址的城市,夜間經濟展現出獨特活力。雒城夜市晚間六點開始涌入人潮,炭火燒烤、炸臭豆腐、桂花醪糟等特色小吃香氣四溢。街道負責人表示,夜市提質升級后晚間客流同比提升超25%,有效拉動就業和消費。當地餐飲以“休記光頭蟹”“正一涵金絲面”等特色網紅店為主,非遺美食全蛋坐杠大刀金絲面門店排起長隊,30年老店劉豆花日接待桌數突破百桌,社交媒體曝光帶來的年輕客流成為消費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