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線能量分布圖上那個形似膝蓋的神秘轉折點——“膝”,其形成機制長期困擾著科學界。與此同時,黑洞作為宇宙中最具神秘色彩的天體,與宇宙線“膝”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一直是天文學界熱議的焦點。近日,由中國科學家主導的國際科研團隊借助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昵稱“拉索”)的觀測數據,成功破解了這一謎題,發現黑洞可能是驅動宇宙線加速至拍電子伏能段的關鍵引擎。
11月16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拉索”團隊取得兩項突破性成果:其一,黑洞吸積驅動的微類星體能夠將質子加速至拍電子伏能段,成為銀河系內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其二,宇宙線質子能譜“膝”區存在超出預期的高能組分,黑洞噴流系統被證實為最可能的候選源。這一發現首次在觀測層面將宇宙線“膝”結構與黑洞活動直接關聯,為理解宇宙極端物理過程開辟了新視角。
“拉索”首席科學家曹臻院士介紹,團隊通過系統性探測5個微類星體(包括SS 433、V4641 Sgr等)的超高能伽馬射線,首次捕捉到黑洞加速粒子的直接證據。例如,編號為SS 433的微類星體,其輻射區域與巨型原子云重合,表明高能質子與物質碰撞產生了伽馬射線。分析顯示,這些質子能量超過1拍電子伏,總功率相當于每秒釋放400萬億顆“沙皇”氫彈的能量。而V4641 Sgr的伽馬射線能量達0.8拍電子伏,進一步證實微類星體是銀河系內重要的“超級拍電子伏粒子加速器”。
這一發現解決了長期困擾學界的難題:此前公認的宇宙線源——超新星遺跡,被證實無法將粒子加速至“膝”區及以上的高能量。而“拉索”的觀測表明,微類星體具有更高的加速極限,能夠產生超過“膝”的高能宇宙線,從而揭示了銀河系內存在多種類的粒子加速源。
宇宙線“膝”位于約3拍電子伏處,其成因長期被猜測為加速源的極限表現。然而,由于“膝”區宇宙線稀少,且地面實驗受大氣干擾,精確測量質子能譜曾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拉索”通過多參數測量技術,成功篩選出高純度質子樣本,首次精確繪制出質子能譜。結果顯示,能譜結構遠超預期,呈現出一個新的高能組分,而非簡單的冪律轉換。這一結果與阿爾法磁譜儀2(AMS-02)和“悟空號”衛星的觀測數據相互印證,表明銀河系內不同加速源具有獨特的能量范圍,而“膝”正是高能組分源的加速極限表現。
曹臻院士比喻稱,過去的探測手段如同“混在一起抓花生瓜子”,難以分辨細節;而“拉索”的復合型探測器陣列設計,實現了對宇宙線和天體源的“精準分離”。它既能通過超高能伽馬射線定位宇宙線源,又能精確測量太陽系附近的宇宙線粒子,從而同時捕捉到加速源的能量極限和宇宙線的能譜特征。
作為中國自主設計、建設并運行的國際大科學裝置,“拉索”憑借其在伽馬天文和宇宙線物理領域的高靈敏度,已躋身全球領先行列。此次突破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基礎科學研究中的創新能力,也為人類認知宇宙極端物理過程提供了關鍵證據。曹臻院士強調,這一成果是中國深度參與國際科學合作的縮影,通過打造世界級平臺、組建跨國團隊,中國正為全球科學事業貢獻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