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教育領域,企業的角色正從幕后支持走向臺前創新。歐萊雅北亞及中國公共事務總裁蘭珍珍近日在2025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教育論壇上提出,企業應當成為連接頂尖科研資源與青少年群體的橋梁,"通過整合全球科學家網絡,我們不僅要為熱愛科學的女孩搭建與諾獎得主對話的階梯,更要將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的專業知識轉化為她們觸手可及的科普內容"。
這場以"一代耀一代·去突破"為主題的論壇上,復旦大學新生翁佳宇的發言引發共鳴。這位多次參與"科技女生賦能計劃"的00后科學家代表說:"女性從事科研不是要打破天花板,因為我們本就站在云端。就像孫悟空揮動金箍棒開辟道路,我們也能用熱愛與堅持走出屬于自己的科學軌跡。"她的成長軌跡印證了項目成效——從與諾獎得主對話到考入頂尖學府,僅用三年時間。
該項目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廣播種"的創新模式,已在全國9個省市100余所學校播下科學火種。在福建福安一中,"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鮑紅麗帶來的"化學魔法箱"課堂,用"性別不是枷鎖,熱愛才是鑰匙"的宣言,深刻影響了包括翁佳宇在內的數百名學生。這種本土榜樣引領的啟蒙方式,已累計開展5場校園分享會。
國際視野的拓展同樣成效顯著。9場實踐活動帶領中學生走進進博會、科研機構和智能工廠,蘭州大學"科技女生賦能營"更是見證了驚人蛻變:初一學生馬茹平從對AI一無所知,到獨立完成沙塵暴分析工具并英文匯報,僅用兩周時間。"本土培育與國際歷練的結合,才能筑牢科學人才的根基",蘭珍珍強調。
中國經驗正在全球科學教育領域產生漣漪效應。項目錄制的"女科學家的答案"系列視頻,通過媒體矩陣獲得7000余次報道、超13億次社交媒體曝光。今年6月,當王小云院士榮獲"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時,科技女生代表孫藝菲作為頒獎嘉賓登上聯合國舞臺,促成歐萊雅企業基金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達成全球合作,中國模式正式成為國際科學教育的創新范本。
在上海臨港新區,"科技女生賦能計劃"基地與賦能營的同步啟用,標志著項目進入新階段。開營儀式上,6人小組的"破冰行動"與特邀導師帶來的AI學習心得、物理藝術跨界分享,構建起沉浸式科學社區。這種將科研機構、企業資源與教育實踐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在重塑科學教育的生態。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參與,為項目注入航天科技基因。在"觸摸太空"主題活動中,女生們不僅了解"墨子號""悟空號"等衛星的研發歷程,更走進衛星廠房觀察實物。科學所副所長陳雯指出:"通過理論實踐結合,我們希望消除科研的距離感,讓女生看到女性在航天設計、研發、運行等關鍵崗位的無限可能。"
這種資源整合的成效在歐萊雅工廠參觀中尤為明顯。當女工程師講解AI技術在護膚品生產中的應用時,學生們恍然發現:"父母日常使用的化妝品背后,竟藏著如此精密的科學邏輯。"而在北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科學家將公園散步轉化為"科學探索之旅",讓女生們領悟到"生活處處皆科學"的真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