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線下轉向,“內容+實體”的創作模式成為2025年行業最顯著的共識。從文旅類真人秀到經營類綜藝,綜藝IP與線下場景的深度融合,不僅重構了內容創作邏輯,更催生出全新的文化消費生態。
文旅類綜藝的爆發式增長成為首要特征。《一路繁花》系列與《花兒與少年7》通過鏡頭語言將瀘沽湖、大理等旅游地轉化為熱門打卡地,社交媒體上“跟著綜藝去旅行”的攻略分享層出不窮。這種內容與實體的雙向賦能,使綜藝從單純的娛樂產品升級為文旅產業的重要推手。數據顯示,國慶中秋假期瀘沽湖景區接待量同比增長42.93%,印證了“內容種草”對線下消費的直接拉動效應。
經營類綜藝的復興則展現出更豐富的創新維度。《種地吧》第三季與衍生綜藝《你好種地少年3》持續點燃“種地熱”,年輕觀眾通過節目重新認識鄉村與農業;《微笑一號店》以全鏈路解析咖啡店創業流程,精準切中年輕人開店創業的需求;《燦爛的市集》通過多維度呈現市集文化,讓“市集慢閃”成為青年文化的新符號;而《巴黎合伙人》直接在巴黎開設實體店鋪,帶動國貨出海熱潮。這些節目突破傳統棚綜限制,將內容創作扎根于真實經營場景。
棚內綜藝的轉型更具標志性意義。女性向綜藝將舞臺搬至戶外,通過自然景觀展現女性力量;“大偵探”系列創新采用“先旅游后破案”模式,在馬耳他展開跨國推理。這種轉變背后,是綜藝行業對流量見頂的主動突圍——當線上增長遭遇瓶頸,線下場景成為激活內容價值的新戰場。
年輕消費群體的行為變遷是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當下青年追求“有內容、有情緒、有社交”的線下體驗,沉浸式場景與情感共鳴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因素。綜藝作為潮流文化的引領者,通過IP故事構建情感聯結,再以實體場景完成體驗落地,精準對接了年輕群體的需求升級。例如《燦爛的市集》記錄主理人從零打造市集的全過程,既呈現項目策劃的“云工作”體驗,又深入挖掘攤主的人生故事,使市集成為承載情緒價值的社交空間。
真實敘事與紀實手法成為內容創新的重要方向。節目摒棄刻意劇本,通過全程記錄嘉賓在實體場景中的真實反應,既展現有溫度的細節,又拆解背后的運營邏輯。這種創作方式讓觀眾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產生強烈的體驗欲望。《微笑一號店》中35位“微笑店員”參與產品研發與門店運營,將創業過程轉化為可視、可觸達的實體體驗,節目播出三個月內各門店累計售出超8萬杯咖啡,印證了內容與實體融合的商業潛力。
商業化模式的革新同樣引人注目。“內容即渠道”的趨勢下,綜藝IP與品牌營銷形成深度綁定。以《燦爛的市集》為例,總冠名商三得利烏龍茶通過攤位置入、互動游戲、獨家食譜開發等多元化方式,實現“內容種草-場景體驗-即時消費”的全鏈路貫通。節目暫停廣告頁面設置跳轉購買鏈接,解決品牌曝光與轉化脫節的痛點。這種創新模式為品牌提供了高契合度的植入場景,使營銷從屏幕內延伸至真實社交空間。
實體場景的落地效應持續放大。杭州三墩鎮后陡門因《種地吧》成為網紅打卡地,并落地“種地星球”文旅項目;《微笑一號店》哈爾濱店鋪引發全城關注,獲得多家官方媒體推薦;《燦爛的市集》帶動長沙、成都市集打卡熱,形成新的城市旅游線路。這些案例表明,綜藝IP不僅能激活地方經濟,更能通過情感聯結創造長期價值。
在這場變革中,平臺方的戰略布局尤為關鍵。愛奇藝通過《微笑一號店》《燦爛的市集》等項目打造真實場景,同時在揚州、開封等地落地“小型化、強互動、快迭代”的主題樂園,形成“線上種草、線下激活”的完整生態。這種深耕內容與體驗融合的策略,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商業樣本,推動綜藝從娛樂產品升級為文化消費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