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近日就《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引發廣泛關注。此次修訂聚焦新能源汽車與智能駕駛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的安全需求,提出多項創新性技術要求,旨在構建適應產業變革的安全標準體系。

作為機動車安全管理的基石性文件,GB 7258標準自1987年首次頒布以來,歷經1997、2004、2012、2017年四次重大修訂。現行版本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50%的當下,已難以滿足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安全治理需求。數據顯示,2025年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首次超過半數,相關交通事故呈現新型特征,暴露出現有標準的技術滯后性。
草案中最受矚目的條款當屬"乘用車默認百公里加速不低于5秒"的技術要求。針對近年來多起因車輛加速失控引發的重大交通事故,以及部分車企過度營銷加速性能的現象,修訂組提出強制設定默認加速模式。這意味著車輛每次啟動時(發動機自動啟停功能除外),必須自動進入加速時間不小于5秒的安全模式,駕駛員需通過特定操作方可激活高性能模式。
智能駕駛安全領域同樣迎來重大調整。草案要求車輛每次通電或點火后,必須滿足多重核心條件并完成規定激活操作,智能駕駛系統方能啟動。這一設計針對輔助駕駛功能普及帶來的操作規范缺失問題,通過技術手段強化駕駛主體責任。同時規定車門外把手必須保留機械釋放功能,防止電子故障導致的人員被困風險。
產業觀察人士指出,此次修訂具有雙重戰略意義。一方面通過技術規范倒逼企業提升安全設計能力,另一方面為智能汽車創新劃定安全邊界。以加速性能限制為例,表面看是技術參數調整,實則通過安全底線約束引導行業回歸理性競爭。數據顯示,過度追求加速性能的車型事故率較常規車型高出37%,印證了標準修訂的現實必要性。
針對部分市場擔憂標準過嚴可能抑制創新的觀點,專家表示安全與創新存在辯證關系。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李明指出:"真正的技術突破應當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智能汽車時代的安全標準不是發展枷鎖,而是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草案在制定過程中已充分考量技術可行性,多數條款設置2-3年過渡期,給予企業充足的調整空間。
目前征求意見階段已收集到來自車企、科研機構及消費者的數千條建議,涉及技術參數優化、實施節奏調整等多個維度。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最終版本將平衡安全剛性要求與產業創新活力,計劃于2026年初正式實施。這場持續半年的標準修訂,或將重塑中國智能汽車產業的安全發展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