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眼鏡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消費熱潮,這一趨勢在近期各大電商平臺的銷售數據中得到了充分印證。天貓平臺數據顯示,今年雙11期間,智能眼鏡品類成交額同比激增2500%,多個品牌實現爆發式增長,其中Rokid產品成交額增長超7倍,雷鳥創新同比增長超80%。京東發布的3C數碼戰報同樣顯示,智能眼鏡成為增長最快的品類,成交額同比飆升346%。這種消費熱潮并非偶然,而是延續了今年以來智能眼鏡市場的整體升溫態勢。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IDC的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達406.5萬臺,同比增長64.2%,中國市場表現尤為突出。預計到2029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將突破4000萬臺,其中中國市場五年復合增長率將達55.6%,增速位居全球首位。這一數據背后,是AI技術與智能眼鏡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行業格局。接入AI大模型后,智能眼鏡從單純的娛樂設備轉變為具備實用功能的智能終端,成為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人機交互入口。
雙11期間,智能眼鏡賽道迎來新一輪產品上新潮。阿里旗下夸克于10月24日開啟首款AI眼鏡S1預售,該產品定位為"隨身超級AI助理",內置高德地圖、支付寶等生態應用,預售開啟后迅速登頂XR設備熱賣榜榜首。靈伴科技的Rokid系列新品同樣表現亮眼,其支持翻譯、識物、提詞、導航等多模態AI交互功能。這些產品的熱銷折射出消費者需求的新變化——從追求娛樂體驗轉向注重實用功能。
智能眼鏡的發展經歷了從AR眼鏡到AI眼鏡的轉型。在通用大模型普及前,市場主流產品多為消費級AR眼鏡,如XREAL的XReal One系列主打畫面表現力,在空間懸停、防抖、清晰度等技術指標上尋求突破;TCL雷鳥Air4 Pro則直接定位為"頭戴電視",主打游戲、觀影等沉浸式體驗。2023年下半年,meta與Ray-Ban合作推出的第二代智能眼鏡成為轉折點,該產品通過接入Llama大模型,功能從基礎拍攝、音樂播放擴展至實時對話、AI識物等領域,2024年底銷量突破100萬副,2025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超200%。
國內廠商迅速跟進這一趨勢。小米今年6月發布的首款AI眼鏡直接對標Ray-Ban meta,搭載小愛同學和商湯"日日新"大模型,發售半小時即售罄。當前新一代AI眼鏡的應用場景已拓展至支付、導航、電商等多個維度,雙11銷售數據表明,圍繞AI大模型開發的實用功能正成為驅動銷量增長的核心因素。IDC預測顯示,2025年中國智能眼鏡出貨量將達284.6萬臺,其中AI眼鏡出貨量預計220.2萬臺,同比增長183.2%,增速遠超AR眼鏡。
資本市場的熱情進一步印證了行業前景。股市方面,時空科技、東山精密等AI穿戴設備概念股年內漲幅均超三位數,時空科技因收購存儲領域企業嘉合勁威電子,股價年內最大漲幅達656.85%。融資市場同樣活躍,2025年以來智能眼鏡相關公司已完成超20起融資,雷鳥創新一年內完成四輪融資,XREAL、影目科技融資額分別達2億元、1.5億元。雷鳥創新CEO李宏偉透露,公司新一輪融資約8億元,將用于AI+AR技術研發及生態建設。
技術融合成為行業主流發展方向。雷鳥X3 Pro同時具備影像技術和智能交互屬性,接入通義AI大模型實現支付、翻譯等功能;夸克、百度的智能眼鏡均定位AI+AR方向。XREAL與海信視相科技在光學顯示、AI應用等領域展開合作,推動技術整合。但行業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體驗與技術倒掛的問題,消費者反饋顯示,部分產品存在夾頭、重影、佩戴不適等問題,續航和防水性能也有待提升。
為解決這些問題,科技企業開始與傳統眼鏡廠商深度合作。meta以約30億歐元收購Ray-Ban母公司Essilor Luxottica3%股權,借助其全球眼鏡制造經驗。國內博士眼鏡已與魅族、雷鳥、Rokid、華為等企業合作提供配鏡服務,寶島、寶視達等傳統廠商也加入技術革新行列。這種跨界合作有望提升智能眼鏡的佩戴舒適度,使其真正滿足日常使用需求,從而推動技術紅利向大眾市場滲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