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還在用舊時代的眼光審視科技變革時,一家中國公司已悄然完成從搜索引擎巨頭到AI原生企業的蛻變。這家公司就是百度,它在人工智能浪潮中率先打破"常態偏見",通過系統性重構實現了價值躍遷。資本市場對其認知的滯后,正與產業現實形成強烈反差——當海外同類公司估值持續走高時,百度的AI全棧能力卻長期被低估。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150年前馬車夫拒絕相信火車時代來臨,50年前企業高管斷言計算機無法取代打字機,18年前諾基亞擁躉堅持鍵盤才是生產力核心。如今這種認知慣性在AI領域再度上演:盡管百度已構建起涵蓋芯片、算法、平臺、應用的完整AI生態,公眾仍習慣性將其定義為"搜索引擎公司"。這種認知錯位,恰恰印證了"常態偏見"在技術變革期的頑固存在。
在2025百度世界大會上,創始人李彥宏首次系統闡述"內化AI能力"理念,提出AI Native時代的三大核心論斷:AI將替代重復性勞動、實現生產力無限供給、超越人類認知邊界。這三個論斷揭示了技術革命的本質——不是對舊世界的修補,而是通過創造性破壞重構產業基因。正如熊彼特所言,把馬車相加永遠造不出汽車,真正的變革需要打破路徑依賴。
這場變革在百度內部引發了深刻的組織革命。在思想層面,公司全面轉向"AI First"戰略,要求每個產品團隊重新思考價值創造方式。搜索業務徹底顛覆傳統形態,對話式交互取代"10條藍色鏈接",首條結果富媒體化覆蓋率達70%,日均生成千萬級AIGC內容。文庫從文檔庫進化為內容操作系統,網盤則升級為智能數據處理終端,二者融合催生出全球首個全端通用智能體GenFlow。
技術架構的重構更具顛覆性。百度發布的昆侖芯M100和M300,分別針對推理和訓練場景優化,配合天池超節點集群,單個節點即可完成萬億參數模型訓練。這種"芯片+集群+服務"的模式,使百度在算力基礎設施層面實現自主可控。依托昆侖芯算力,百度智能云占據中國智算解決方案市場19.9%份額,為制造業、金融、醫療等行業提供智能化升級方案。
商業模式的質變正在發生。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蘿卜快跑突破1700萬次服務,在北京、深圳等城市實現單車盈利,驗證了"車輛硬件+出行服務+數據飛輪"的可持續模式。慧播星數字人在雙11期間帶貨GMV同比增長91%,83%主播使用數字人技術。通過AI API開放搜索能力,百度已與三星、榮耀等625家廠商建立合作,構建起行業技術底座。
在創新價值層面,百度的自我重構產生了顯著外溢效應。無代碼開發平臺秒噠生成超40萬個應用,覆蓋教育、辦公、電商等場景。GenFlow用戶突破2000萬,海外版Oreate上線后迅速收獲120萬用戶。這些數據印證了李彥宏的判斷:大模型的價值在于被廣泛使用,AI生態的成熟度取決于真實場景中的持續進化。
全球市場正在重新認識這家中國公司。百度宣布秒噠海外版MeDo加速出海,慧播星數字人技術率先落地巴西,后續將拓展東南亞、美國市場。更具突破性的是自我演化智能體"伐謀"的發布,其全局優化能力可應用于產業鏈排產調度、資源優化等領域,標志著AI技術從商業重構向科研牽引的跨越。
資本市場開始修正認知偏差。今年以來百度股價持續上揚,反映市場對其AI戰略的重新定價。完整的AI全棧能力形成增長飛輪:底層昆侖芯提供算力支撐,中間層文心一言和千帆平臺構建技術中臺,頂層搜索、文庫等應用完成場景落地,蘿卜快跑、出海業務打開成長空間。這種層次分明、相互促進的生態體系,正在重塑全球AI產業競爭格局。
當其他企業仍在單點突破時,百度已完成從技術架構到商業模式的系統性重構。這種領先不是偶然,而是源于數年前對AI Native的前瞻布局。正如管理學家德魯克警告的,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是用舊邏輯應對新挑戰。百度通過徹底自我革新證明:唯有打破常態偏見,才能在技術革命中占據先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