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商業環境中,將消費者異化為粉絲、過度依賴企業家個人魅力,正成為一種高風險的戰略選擇。從直播間里此起彼伏的“X粉”刷屏,到社交平臺超話中“X總”的狂熱追捧,曾經“顧客是上帝”的商業倫理,正在被“粉絲即工具”的功利思維所取代。
《半月談》近期發表的評論指出,部分公眾人物與企業家通過“人設營銷+短視頻”的組合拳,將消費者轉化為忠實粉絲群體。這種看似構建輿論護城河的策略,實則暗藏危機。當企業陷入輿論漩渦時,粉絲群體既可能成為盾牌,也可能化作利刃——某科技企業近期遭遇的“米粉變米黑”現象,正是典型案例。部分大V粉絲的反戈一擊,其破壞力遠超職業黑公關。
粉絲經濟的雙刃劍效應在商業史上屢見不鮮。某奶茶品牌雖多次陷入食品安全爭議,卻能憑借粉絲維護實現“黑紅”轉型,這看似印證了豢養粉絲的可行性。但更多案例表明,將企業命運與粉絲情緒捆綁,無異于在流沙上建高樓。當短視頻流量裹挾著CEO營銷,企業可能在一夜之間聲名鵲起,也可能在轉瞬之間轟然倒塌。
真正的商業智慧在于建立平等對話機制。《半月談》提出“真誠、全面、平等”三大準則,強調企業應摒棄將消費者視為愚弄對象的思維。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通過B站深度內容與公眾溝通,任正非在央視專訪中展現的企業家格局,黃曉明在訪談節目中展現的真誠態度,這些案例揭示:當企業選擇用深度內容替代流量炒作,往往能在危機中實現逆襲。
視頻播客的興起為商業溝通開辟新路徑。這種融合個性化與高質量內容的形式,既緩解了公眾對短視頻營銷的審美疲勞,又克服了傳統長視頻的枯燥感。抖音、B站等平臺的數據顯示,深度內容正成為企業獲取信任的新渠道,其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價值輸出替代情緒煽動。
影視颶風團隊的運營模式提供了去中心化養粉的典范。該團隊將流量聚焦于內容本身而非個人IP,創始人Tim通過參與內容共創而非個人表演吸引觀眾。這種模式下,觀眾為攝影技巧和實用知識買單,而非創始人的個人魅力。分布式信任體系確保單個內容失誤不會動搖品牌根基,這種“內容為王”的策略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影視領域脫穎而出。
羅永浩的轉型更具啟示意義。這位深諳互聯網輿論場的玩家,通過主持視頻播客完成從“人格前置”到“人格后置”的轉變。將個人IP流量占比從62%降至合理區間,通過深度內容將粉絲依賴從情緒轉向價值。這種風險對沖策略,既保留了互聯網時代的傳播優勢,又規避了個人崇拜帶來的潛在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