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大學生參加飛行器比賽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視頻中,一群學生操控著自己設計的飛機,反復進行起飛、空投轟炸等動作,隨后迅速更換裝備開啟下一輪挑戰,其緊湊的節奏和專業的操作宛如一場空中F1賽事。令人驚嘆的是,這架翼展達3米的純手工制作飛機,在短短五分鐘內竟完成了8次轟炸任務。
這段視頻迅速在網絡上發酵,網友們紛紛展開熱議。有人提出大膽設想:如果將飛機的材料更換為3D打印材質,并搭載真正的彈藥,是否就能將其改造為可投入戰場的轟炸機?更有網友將視頻傳播至外網,引發外國網友的感慨,他們驚嘆于中國大學生在航空領域的實踐成果,直言美國大學生在這一領域已落后于起跑線。
在眾多討論中,一個核心問題被反復提及:這究竟是什么比賽,竟如此硬核且此前鮮少聽聞?實際上,視頻中展現的正是中國大學生飛行器設計創新大賽(CUADC)。該賽事面向全國大學生開放報名,北航、北理、西工大等位列國防七子名單的高校幾乎每年都會組隊參賽。
與CUADC類似的,還有中國國際飛行器設計挑戰賽(CADC)。這一賽事的規格更高,不僅面向國內高校,還吸引了世界范圍內的其他高校乃至部隊院校參與。這兩項賽事堪稱飛行器設計領域的頂級賽事,與美國的SAE、歐洲的ACC并稱世界三大頂級飛行器設計賽。
從比賽項目來看,這些賽事的硬核程度遠超想象。“對地偵察與打擊”“垂直起降載運”“航天火箭發射回收”等項目,無一不與現實中的軍用技術或前沿科技緊密相關。這也難怪網友會認為,這些技術稍作調整便可應用于實戰。
然而,要參與這樣的比賽,絕非易事。參賽者需具備全棧航空工程師的能力。以筆者曾經的參賽經歷為例,從飛行器的設計到制作,再到最終的操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團隊獨立完成。設計階段,需綜合考慮氣動布局、結構設計、飛控算法等多個方面;材料選擇上,既要考慮強度又要兼顧重量;制作過程中,飛機骨架的切割、打磨、粘接,每一道工序都考驗著團隊的動手能力;調試階段,更是需要反復測試飛行性能、優化任務規劃。
具體而言,設計初期,團隊需在多種方案中做出抉擇:是采用常規布局,還是嘗試更具挑戰性的飛翼布局?翼型的選擇也至關重要,升力較大的克拉克Y翼型與速度更快的NACA翼型,各有優劣。選定方案后,還需借助電腦仿真技術,通過流體力學仿真評估氣動效率,通過結構力學仿真預測骨架的強度極限。
仿真通過后,便進入實際制作階段。這一階段,3D打印并非唯一選擇,很多時候,團隊需要依靠雙手,將碳纖維桿和輕木精心切割、打磨,再粘接成飛機骨架。從設計圖紙到飛行器成功升空,每一個環節都是對知識、技能和耐心的全方位考驗。這不僅是一場技術的較量,更是對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綜合檢驗。
正是這種從零到一的全流程創作,使得CADC和CUADC的賽場充滿了無限可能。除了國防七子,清華、國防科大等頂尖學府,以及桂林航空、南昌航空、沈陽航空等航空特色院校也紛紛參與其中。每年,上千名學生帶著各自獨具匠心的作品齊聚賽場,其精彩程度甚至超越了航展。
賽場上,各種造型奇特的飛行器令人目不暇接。常規布局的飛機旁,停放著充滿科幻感的飛翼布局飛行器;有人為追求升力,設計出三排機翼的“怪物”;甚至還有人復刻了達芬奇手稿中的撲翼機,模仿鳥類扇動翅膀實現起飛。整個賽場仿佛回到了飛機剛剛發明的年代,充滿了天馬行空的創意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那么,這些大學生為何如此投入地參與這項比賽?僅僅是為了爭奪獎杯嗎?事實上,這項比賽的價值遠不止于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類賽事主要在航模愛好者的小圈子內流傳。然而,隨著國家航空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公眾對六代機、艦載機等話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CADC和CUADC逐漸進入大眾視野。
與RM機甲大師賽相比,CADC和CUADC的現場更像是一場純粹的技術交流會。這里沒有大型企業的商業運作,沒有豪華的場館和絢麗的直播,但正是這種純粹,凸顯了其獨特的價值。學生們對航空的純粹熱愛,為國家航空航天事業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以C919大飛機事業部主任李青為例,他從小熱愛航模,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最終成長為航空領域的專家。他的職業軌跡,正是這項賽事與國家重點工程緊密銜接的生動寫照。往更早追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奠基人顧誦芬、朱寶鎏等泰斗級專家,年輕時都曾是上海交大航模隊的骨干成員。
如今,這類航模比賽已成為中國航空航天人才的重要培養渠道。據統計,參與比賽的學生中,超過60%畢業后直接進入航空航天院所、科技企業或軍工單位工作。在航空工業、航天科技等單位的校招中,獲獎學生往往能獲得優先錄取的機會。甚至有學生在大二時憑借省級獎項,便獲得了進入航天一院實習的寶貴機會。
神舟八號的軌道規劃、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算法等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有從這些比賽中走出的優秀人才的身影。因此,當我們再次審視那段引發熱議的“轟炸”視頻時,或許能從中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意義。
這些學生看似在操控航模進行比賽,實則是在為未來的航空事業進行實戰演練。今天他們在賽場上模擬空投的炸彈,明天或許就會參與真實導彈的設計;今天他們熬夜調試的飛控系統,明天可能就會應用于無人機領域。他們放飛的不僅是航模,更是整個國家對藍天的無限憧憬與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