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從科幻想象變為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當技術革新持續重塑城市運行與企業發展模式,一場聚焦AI應用落地的科普盛宴在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拉開帷幕。作為2025年廣州基層科普行動“新質生產力系列”的核心活動,“AI·向未來”專場通過案例解析、技術展示與互動對話,為近400名師生及線上超8萬觀眾呈現了一場科技與人文交融的思想盛宴。
活動由廣州市科協主辦,南沙區科協協辦,中科智城承辦,廣州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提供支持。中科智城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吳鴻博士以“AI作為基礎資源”為切入點,顛覆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常規認知。他指出,當前AI應用仍停留在文案生成、圖像創作等表層領域,而其真正價值在于與城市治理、企業運營等場景的深度融合。通過十余年路燈運維數據的積累,中科智城團隊開發出國內首個AI路燈精準運維平臺,將故障識別準確率從70%提升至95.8%,查全率從30%躍升至82.1%,成功破解傳統路燈管理中的巡檢效率低、市民反饋滯后、技術傳承斷層等難題。
該平臺的研發過程凝聚了團隊“白加黑”的攻堅精神:白天在實驗室優化算法,夜晚驅車實地驗證參數。經過2021年南沙試點、2021-2024年持續迭代,2025年已在廣州市區5萬盞路燈上實現大規模應用。項目不僅降低了運維成本,更通過精準識別“零星熄燈”等細微故障,為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解決方案。吳鴻強調,這些成果源于團隊在路燈領域十余年的深耕,海量運行數據構成的“獨家資產”成為技術突破的核心壁壘。
在企業服務領域,中科智城針對“知識孤島”問題推出“本地化大模型+知識庫”創新方案。通過整合釘釘、微信等分散數據系統,搭建企業專屬知識寶庫,并引入積分激勵機制鼓勵員工上傳文檔。依托大模型能力,系統可實現智能檢索、個性化晨報生成等功能,使沉淀的知識真正轉化為生產力。為保障數據安全,平臺采用分級分權管理,嚴格遵循“最小使用原則”,從源頭杜絕核心數據泄露風險。智能體功能的接入可完成海報生成、合同審查等多樣化任務,全面提升辦公效率。
活動現場,中科智城國際合作總裁朱奕璇與吳鴻展開深度對話,圍繞“AI產品核心能力”與“家庭教育規劃”展開探討。當被問及“AI是否會取代人類”時,吳鴻以路燈運維為例,指出技術本質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工具,其價值取決于人類如何定義需求邊界。針對信息安全擔憂,他解釋平臺通過數據加密、權限控制等技術手段構建多重防護體系,確保技術發展始終服務于人類福祉。
在互動環節,學生們拋出“AI利弊權衡”“職業替代風險”等尖銳問題,吳鴻用“水電煤”類比化解技術復雜性:正如電力普及未取代人類,AI的廣泛應用反而創造了算法工程師、數據標注員等新職業。他特別提到,2025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已明確“知識-技能-思維-價值觀”四位一體培養目標,建議家長引導孩子“小學玩中學、初中探原理、高中創未來”,將個人發展融入國家戰略需求。
作為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29日,100名高中生走進中科智城智慧城市展廳,通過“展示+互動”形式近距離接觸AI在交通管理、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沉浸式體驗激發了青少年對前沿技術的探索熱情,多位學生表示將考慮報考人工智能相關專業。中科智城相關負責人透露,未來將持續深化科普內容創作,推動技術成果以更生活化的方式觸達大眾,助力新質生產力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