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理想汽車與上海國資旗下的孚騰資本同時向一家成立僅一年半的機器人企業拋出橄欖枝時,具身智能賽道再次成為資本市場矚目的焦點。這家名為千覺機器人的初創公司,憑借“觸覺感知”這一核心技術,在年內完成了第三輪億元級融資,高瓴創投、元禾原點等老股東持續加注,產業資本與財務投資者的雙重認可,讓這家年輕企業迅速站上行業風口。
千覺的核心競爭力,藏在其自主研發的多模態觸覺感知技術中。這項技術通過在機械手指尖部署高精度傳感器,使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感知壓力、紋理甚至溫度變化。在汽車制造場景中,裝配精密零件的機械臂可根據微米級壓力反饋自動調整力度;在物流倉庫,機械手能輕柔抓取不規則物品而不損壞;在歐萊雅的生產線上,傳感器甚至能檢測化妝品包裝的觸覺缺陷。正如一位投資人形象描述:“當機器人能區分雞蛋殼的脆弱與螺絲釘的堅硬時,工業自動化便邁入了新維度。”
技術的突破性很快吸引了國際科技巨頭的關注。谷歌DeepMind實驗室已與千覺展開合作,共同探索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理解”物理世界。雙方的合作成果已初步顯現:與智元機器人聯合開發的家庭管家,能通過觸覺數據訓練準確分辨新鮮與枯萎的蔬菜;海爾智慧工廠的工程師反饋,裝配千覺傳感器的機械臂使產品損耗率下降67%,“就像給機器注入了人類的感知力”。
資本的涌入背后,是整個產業對技術變革的焦慮與期待。麥肯錫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在2028年突破千億美元,其中觸覺感知被列為最具價值的技術突破點。紅杉資本分析師在內部紀要中直言:“視覺與語音技術已趨成熟,觸覺將成為下一個競爭高地。”但賽道火熱也意味著競爭加劇——波士頓動力最新機器人已能憑觸覺復原魔方,亞馬遜則在其物流系統中測試類似技術。
盡管前景廣闊,千覺仍需跨越量產與標準化的雙重門檻。一位參與盡調的投資人透露,觸覺傳感器的良率問題仍是行業痛點,而不同場景對精度的要求差異巨大:醫療機器人需感知組織彈性,工業場景僅需判斷抓取力度,“這相當于要求同一個廚師既能切豆腐又能剁排骨”。
實驗室里,一臺機械手正在練習穿針引線,這項對人類而言簡單的動作,背后是數萬次觸覺數據訓練的積累。元禾原點合伙人如此評價:“我們投資的不僅是傳感器,更是機器理解物理世界的入口。”當資本持續涌入這條尚處萌芽的賽道,這些正在學習感知世界的金屬手指,或許正握著下一代技術革命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