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2025國際壓鑄大賽上,小米汽車旗下YU7車型憑借創新技術斬獲“最佳結構獎”,引發全球汽車行業高度關注。這場由北美壓鑄協會(NADCA)主辦的行業盛會,匯聚了全球頂尖壓鑄技術成果,其獎項評選以嚴苛標準著稱,小米YU7的獲獎標志著中國汽車品牌在核心制造工藝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該車型的核心競爭力源于其搭載的20合1一體化壓鑄鋁三角梁技術。這項突破性設計將傳統分散的20個零部件整合為單一結構件,不僅簡化了生產流程,更通過優化傳力路徑顯著提升碰撞安全性。當車輛遭遇正面撞擊時,三角梁能精準引導碰撞力向車身縱梁分散,配合前艙的潰縮吸能設計,有效降低乘員艙所受沖擊。測試數據顯示,該結構使車身扭轉剛度達到47611N·m/deg,較傳統設計提升35%,達到豪華品牌同級車型水平。
空間利用率的革新同樣引人注目。通過將熱管理系統與車身結構深度融合,小米工程師成功在前艙開辟出141升超大儲物空間,較傳統燃油車前備箱擴容近3倍。這種跨系統集成設計打破了“安全與空間不可兼得”的行業難題,為電動汽車布局優化提供了新范式。更值得關注的是,一體化壓鑄工藝使車身重量減輕18%,配合電池包與車身一體化(CTB)技術,整車續航里程因此提升約8%。
從產業視角觀察,小米YU7的突破具有雙重示范意義。在制造端,其采用的超大型壓鑄島設備(鎖模力達9000噸)實現了單件成型周期縮短至90秒,材料利用率提升至92%,較傳統沖壓焊接工藝降低碳排放40%。在消費端,更輕的車身配合低風阻設計,使該車型在CLTC工況下續航突破700公里,直擊用戶里程焦慮痛點。這種技術降本與體驗升級的雙重效應,正重塑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格局。
行業專家指出,隨著小米、特斯拉等企業推動壓鑄技術向更大尺寸、更高集成度發展,汽車制造正經歷從“組裝式”向“鑄造式”的范式轉變。這種轉變不僅要求企業在材料科學、模具設計等領域持續投入,更考驗其對系統工程的綜合把控能力。小米汽車研發團隊透露,未來將探索鎂合金等輕質材料的應用,并開發智能壓鑄工藝監控系統,進一步鞏固在輕量化領域的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