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在恒星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太陽系外恒星上確認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現象。這項發(fā)現由歐洲航天局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完成,相關成果發(fā)表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研究證實,距離地球約130光年的一顆紅矮星發(fā)生了類似太陽的劇烈物質拋射活動,這為理解恒星磁場活動與空間天氣提供了全新視角。
研究團隊通過多波段聯合觀測捕捉到關鍵證據。利用歐洲航天局的XMM-牛頓X射線天文衛(wèi)星與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LOFAR)的協同觀測,天文學家檢測到來自紅矮星StKM 1-1262的短暫射電脈沖。這種信號特征與太陽日冕物質拋射產生的沖擊波高度吻合,進一步分析顯示,拋射物質已完全脫離恒星磁場束縛進入星際空間。荷蘭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喬·卡林厄姆博士指出:"只有當帶電粒子突破磁場約束時,才會產生這種特定頻率的射電輻射,這是確認日冕物質拋射的直接證據。"
目標恒星StKM 1-1262具有極端物理特性。這顆質量僅為太陽一半的紅矮星,自轉速度達到太陽的20倍,表面磁場強度更是太陽的300倍。觀測數據顯示,此次物質拋射速度高達每秒2400公里,遠超太陽日冕物質拋射的典型速度(通常在每秒數百公里量級)。研究團隊推測,強烈的磁場活動與快速自轉共同作用,可能是引發(fā)這種超高速拋射的關鍵因素。
該發(fā)現修正了天文學界對恒星活動的傳統認知。此前研究雖通過光譜分析推測其他恒星可能存在類似現象,但始終缺乏物質實際逃逸的直接證據。歐洲空間研究和技術中心的亨里克·埃克隆研究員強調:"我們不再需要依賴太陽模型推測其他恒星的行為。這項發(fā)現表明,體積較小的恒星可能擁有更劇烈的空間天氣活動,這對系外行星宜居性研究具有深遠影響。"
恒星風暴對行星環(huán)境的塑造作用成為新研究焦點。持續(xù)的日冕物質拋射會剝離行星大氣層,特別是對于圍繞紅矮星運行的類地行星,其面臨的生存挑戰(zhàn)可能比此前預估的更為嚴峻。研究團隊指出,銀河系中約70%的恒星是紅矮星,這類恒星周圍發(fā)現的多數系外行星都處于恒星強磁場活動范圍內。理解恒星物質拋射的頻率與強度,將成為評估行星宜居性的重要指標。
這項突破性發(fā)現得益于觀測技術的革新。XMM-牛頓衛(wèi)星的X射線觀測能力與LOFAR的低頻射電探測形成完美互補,使科學家能夠同時捕捉物質拋射的熱等離子體特征與非熱輻射信號。研究團隊計劃將觀測范圍擴展至更多恒星類型,通過建立恒星活動數據庫,構建更精確的恒星磁場演化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