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證監會強化“申報即擔責”的監管原則,IPO市場“一查就撤”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近期公布的第三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名單顯示,今年已有16家企業被抽中接受核查,且截至目前未出現一例撤單情況。這一變化與往年形成鮮明對比——過去三年,被抽中企業撤單率均超過半數,2023年甚至高達82.35%。
中國證券業協會最新公告顯示,電建新能與越亞半導體成為第三批被抽中企業。這兩家企業均于今年9月提交IPO申請,其中電建新能瞄準滬市主板,主營業務為風力及太陽能發電項目開發;越亞半導體則計劃登陸創業板,專注于先進封裝材料研發。財務數據顯示,電建新能2022至2025年一季度凈利潤持續攀升,從17.68億元增至25.89億元;而越亞半導體同期凈利潤波動明顯,從4.15億元降至1.88億元后略有回升,2025年上半年實現9147.31萬元。
在審核進度方面,16家被抽中企業中,僅越亞半導體仍處于“已受理”階段,電建新能等4家進入“已問詢”程序,其余11家因財報更新等問題處于中止狀態。從板塊分布看,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分別有6家、4家和6家企業入選。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被抽中企業均未在檢查過程中撤回申請,這與往年高頻撤單現象形成強烈反差。
監管層通過制度優化推動市場生態轉變。2024年修訂的《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明確,即使企業撤回申請,檢查仍會繼續,問題處理不受影響。同時,檢查啟動機制改為不預先通知,抽查比例從5%提升至20%。這些措施有效阻斷了企業通過撤單規避監管的路徑,迫使中介機構更嚴格履行“看門人”職責。
數據對比凸顯監管成效。2022至2024年,被抽中企業撤單率分別達76.47%、82.35%和50%。以2024年為例,4家被抽中企業中,恒達智控與城建設計均終止申請。而2025年至今,16家企業保持零撤單記錄,反映出準入標準提升對市場行為的實質約束。
現場檢查機制正從“事后追責”向“事前把關”轉型。通過強化信息披露真實性核查,監管層推動企業提升內控水平。專家指出,常態化抽查與嚴格問責將增強市場信任基礎,減少投資者對“問題股”的擔憂,提升資本市場的定價效率與長期投資價值。對于新申報企業而言,更高標準的審核要求促使其在申報階段即進行更嚴格的自我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