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領域迎來新一輪技術競賽,OpenAI與半導體巨頭博通近日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共同開發總規模達10GW的定制化AI芯片及網絡系統。這一消息推動博通股價單日暴漲近10%,市值單日激增超1500億美元,成為資本市場最受矚目的科技合作事件。
根據雙方披露的合作細節,OpenAI將主導芯片架構與系統設計環節,將其在GPT系列模型開發中積累的算法經驗直接轉化為硬件底層優化方案。博通則負責芯片制造、封裝測試及配套機架系統的全流程開發,項目計劃于2026年下半年啟動,2029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覆蓋OpenAI自有數據中心及合作伙伴設施。
這場持續18個月的"秘密研發"早有端倪。博通CEO陳福陽去年就曾預言,2026財年公司AI業務將因"重要新客戶"實現爆發式增長。盡管9月那筆100億美元的匿名芯片訂單與OpenAI無關,但雙方的技術合作已悄然推進一年半。聯合聲明顯示,此次合作采用"設計-制造"垂直整合模式,OpenAI將首次讓GPT模型直接參與芯片設計優化。
OpenAI聯合創始人格雷格·布羅克曼在發布會上透露,AI參與設計的芯片優化方案與人類工程師的最終方案高度吻合,但開發周期縮短了30%。"在某個關鍵交付節點,我們讓AI系統連續72小時運行優化,不僅提前完成設計目標,還將芯片核心面積壓縮了18%。"這種設計模式若能規模化應用,或將顛覆傳統半導體研發范式。
這場技術豪賭的背后,是OpenAI對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預判。僅在過去一個月內,該公司已連續達成三筆重大算力合作:與英偉達簽署10GW算力供應協議,與AMD簽訂6GW設備采購合同,加上此次與博通的合作,總算力儲備達26GW。這個數字相當于26座常規核電站的發電能力,是紐約市夏季用電高峰的兩倍有余。
支撐如此龐大算力投資的商業邏輯,源于OpenAI對AI應用場景的終極設想。布羅克曼指出:"理想狀態下,每個用戶都應擁有24小時在線的智能代理,但當前受限于算力資源,我們只能向Pro用戶開放部分功能。"CEO薩姆·奧特曼以ChatGPT的演進為例:從最初僅能處理簡單代碼,到Codex可完成數小時工程任務,用戶需求始終呈現指數級增長。"每當模型性能提升10倍,市場需求就會增長20倍,26GW只是起點。"
更宏大的藍圖正在展開。奧特曼近期向內部員工透露,公司計劃到2033年將算力規模擴展至250GW,按當前英偉達芯片價格估算,需要投入約10萬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背后,是兩大核心挑戰:技術層面需要實現從二維芯片堆疊到三維集成、100TB級光學交換的技術跨越;商業層面則要在年均數百億美元的資本支出下,實現四年內現金流回正。
OpenAI的應對策略充滿商業智慧。通過讓英偉達、AMD等供應商深度參與項目建設,形成利益共同體——供應商投入越大,越希望OpenAI取得成功。此次與博通的合作采用純商業協議模式,既借助博通的定制化方案降低成本,又避免股權綁定帶來的戰略束縛,保持對其他供應商的開放性。
這場競賽早已超越企業層面。當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通過自研芯片掌握算力自主權時,OpenAI選擇用更激進的規模策略建立壁壘。正如半導體解決方案總裁Charlie Kawwas所言:"每6-12個月,計算性能和功耗效率就需要翻倍,這要求持續突破物理極限。"在這場沒有終點的技術長征中,全人類正見證著AI發展史上最壯觀的軍備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