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街頭用手機叫車時,接單的司機可能正坐在駕駛座上,也可能根本不在車內——無人駕駛出租車正從科幻場景變為現實。全球多個城市已開啟Robotaxi商業化運營,這場涉及萬億級市場的競賽中,中國企業正以獨特優勢嶄露頭角。

《時代周刊》近期將2025年最佳發明獎授予谷歌Waymo,卻在評語中特別指出:中國百度旗下的蘿卜快跑已成為其全球最大競爭對手。這一細節折射出行業格局的深刻變化——在無人駕駛賽道上,中國企業已從追趕者轉變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參與者。當前市場形成三足鼎立態勢:Waymo憑借先發優勢占據美國市場,特斯拉依托汽車生態構建數據壁壘,而蘿卜快跑則以全球化布局和成本控制實現后來居上。
商業化進程呈現差異化路徑。Waymo自2018年起在美國5個城市開展收費服務,累計安全行駛里程達1.55億公里;特斯拉今年6月啟動商業化運營,計劃年底前覆蓋美國半數人口;蘿卜快跑雖起步較晚,但已進入全球16個城市,在迪拜世界自動駕駛交通大會上成為唯一提供試乘服務的企業,并獲得50個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按照規劃,僅迪拜一地就將部署超千臺無人駕駛車輛。
成本優勢成為破局關鍵。數據顯示,蘿卜快跑第六代無人車制造成本約20萬元,僅為Waymo同類產品的五分之一,與特斯拉計劃量產的Cybercab相當。運營層面,其單公里成本約0.8元人民幣,顯著低于Waymo的1.2-1.8美元。這種優勢得益于中國成熟的電動汽車產業鏈,使企業在價格敏感型市場具備更強競爭力。通過接入Uber、Lyft等國際出行平臺,蘿卜快跑正以"輕資產"模式加速全球擴張。

安全性能是公眾關注的焦點。Waymo保持零死亡紀錄,致傷事故率比人類駕駛員低80%;蘿卜快跑雖實際出險率為人類駕駛員的14倍,但安全行駛里程已突破2億公里。特斯拉則通過"影子模式"收集真實道路數據,持續優化算法。這些數據表明,無人駕駛技術正在突破安全瓶頸,為大規模商用奠定基礎。
技術路線呈現多元化特征。特斯拉依托200萬輛存量車構建數據閉環,Waymo憑借深度學習技術提升系統魯棒性,蘿卜快跑則通過復雜路況實踐增強技術適應性。例如在迪拜老城區,其車輛需應對狹窄街道、無標線道路等挑戰,這種極端場景下的技術積累正轉化為競爭優勢。
市場分析顯示,Robotaxi行業即將進入爆發期。高盛研報預測,2030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400-457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超60%。在這場綜合競賽中,企業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更需在商業模式、運營效率、全球化能力等方面形成合力。隨著技術成熟和法規完善,無人駕駛出行正從概念驗證轉向規模化落地,為全球交通體系帶來顛覆性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