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的烏鎮,寒風漸起,但云舟賓客中心的烏鎮廳內卻是一派火熱景象。11月8日下午,一場聚焦文化“新三樣”——網文、網劇、網游的高質量發展交流展示活動在此拉開帷幕,來自三大領域的創作者、企業家與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文化創新與全球傳播的新路徑。

會場外,精心布置的展區成為一片沉浸式體驗樂園。游戲《黑神話:悟空》的展臺前,玩家們爭相試玩,不遠處《黑神話:鐘馗》的預告片播放區也圍滿了觀眾。而將名畫以光影形式“復活”的《光影丹青》,則讓參觀者仿佛穿越千年,駐足拍照、驚嘆連連。網文、網劇的展示區同樣熱鬧非凡,從嘉興本土作家的作品到浙產佳作,吸引著讀者久久停留,文字的魅力在靜默中流淌。
“原來一部好劇是這樣誕生的!”中國計量大學的學生田凱在網劇體驗區與NPC合影后,興奮地擺弄著電影級攝像機。他感慨道:“這次體驗讓我離導演夢更近了一步。”來自巴基斯坦的Umair Muhammad則在中國完成學業后選擇留下創業,他第一次走進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就被《黑神話:悟空》吸引。“我常向朋友推薦這款游戲,他們都覺得很酷!”他笑著說。
主旨發言環節,四位嘉賓從不同維度分享了實踐與思考。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網絡作家管平潮、九州文化董事長汪家城、網易資深游戲產品總監劉勇成,分別代表平臺、創作、出海與技術領域發言。管平潮提出:“五千年文明是創作者的寶庫,網文應成為傳統與當代的橋梁。”汪家城則總結了短劇出海的四大支柱:本地化、產業鏈、技術與內容庫。劉勇成強調:“中國網游要兩條腿走路——扎根文化根源,擁抱開放合作。”

活動現場還迎來一個重要時刻——中國外文局授予嘉興“文化‘新三樣’創新協作與國際交流中心”,這是國內首個此類中心。未來,該中心將聯動南湖視聽谷、雙溪湖創作基地及本地企業,完善產業鏈,推動中國故事走向世界。同時,《構建文化“新三樣”生態共融倡議》的發布,標志著五千年文明的新編碼正徐徐展開。
關于“國外市場需求”的討論成為會場焦點。網絡文學評論家夏烈指出:“內容為舟,技術為帆,方能行穩致遠。”浙江傳媒學院潘志琪教授以《胡阿姨的花園》為例,強調選擇人類共通議題、用國際化語言呈現的重要性。浙江省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蔣離子則認為:“好故事應從煙火人間的溫情中生長,用共鳴連接彼此。”咪咕數媒的丁粲從平臺視角補充道:“優質內容需有體系地傳播,平臺應成為產業鏈的紐帶。”
當話題轉向“作品創作傳播”,浙江傳媒學院萬波教授回應了一個犀利問題:中國微短劇是否正在實現文化反向輸出?他描繪道:“傳統影視的高墻難以逾越,但短劇的靈活生態或許能找到突破口。”他相信,中國短劇與好萊塢模式的相互借鑒,將改寫全球影視業規則。
走出會場時,細雨輕拂千年石橋,倒映著互聯網時代的瞬息萬變。這場江南煙雨中的對話,恰似歷史與當下的交匯,文化傳承的使命在靜默中完成了一次深沉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