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近期在中國市場動作頻頻,其CEO庫克親自宣布,新款iPhone Air將于10月17日啟動預售,并在10月22日正式上市銷售。這款新品最大的亮點之一,便是取消了傳統的實體SIM卡,轉而采用虛擬eSIM技術,實現了無卡化設計。
為了配合iPhone Air的這一創新特性,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迅速響應,紛紛宣布全面開啟eSIM服務的預約及線下辦理通道,并詳細公布了辦理流程。此舉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的關注,三大運營商的eSIM服務預約人數在短時間內便突破了數十萬大關,這一數字也大致預示了iPhone Air的首批銷售規模。
此前有市場猜測iPhone Air可能僅作為合約機銷售,無公開版可選。然而,蘋果與三大運營商均已明確表示,iPhone Air并非合約機,用戶可以自由選擇心儀的網絡服務,這無疑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盡管三大運營商在推廣eSIM服務時與蘋果緊密合作,但作為國內企業,它們也并未忽視自身的發展。其中,中國電信在宣傳iPhone Air的同時,意外透露了華為與OPPO等國產手機品牌也在積極研發eSIM手機的消息。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國內多家頭部手機廠商均已投入eSIM手機的研發工作,且主打超薄設計,似乎在向蘋果iPhone Air看齊。在命名上,這些國產eSIM手機也可能會與蘋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如華為的Mate Air、小米Air等,甚至聯想已搶先一步,發布了支持實體SIM卡的moto X70 Air,其厚度僅5.3毫米,重量159克,電池容量卻達到了4800毫安,顯然是在與蘋果展開直接競爭。
eSIM技術,即將傳統SIM卡電子化,用戶無需再插入物理SIM卡即可使用通信網絡服務。這一技術不僅提升了手機的密封等級和防水防塵能力,還使得手機更加輕薄。根據相關規定,同一用戶名下最多可辦理5個號碼(含eSIM號碼),而單臺eSIM手機則最多支持2個國內運營商號碼。
不過,與蘋果iPhone Air相比,國產eSIM手機的上市時間可能會稍晚一些,預計最快也要等到年底才能面世。這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既帶來了挑戰也蘊含了機遇。挑戰在于,iPhone Air上市后可能會在沒有直接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大量吸收用戶;而機遇則在于,國產廠商可以觀察蘋果的市場表現,進而調整自身策略以應對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