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構佛塔,應縣木塔近日因一部重量級影像文獻再度引發學界與公眾關注。這部名為《應縣木塔》的四開本巨制,以超過千幅高清影像系統呈現這座遼代建筑瑰寶的斗拱、彩塑、壁畫及裝藏文物,被專家譽為"打開千年木構的視覺密鑰"。
該書創作團隊歷時三年完成拍攝,采用8K超高清技術記錄木塔2600余個構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團隊首次運用紅外攝影技術捕捉壁畫底層筆觸,發現多處被后世涂層覆蓋的遼代原作痕跡。書中收錄的7種《契丹藏》印本零卷影像,更是首次以出版物形式完整呈現這些深藏塔心的佛教瑰寶。
北京大學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教授在專題研討會上指出,這部著作突破了傳統建筑史研究的單一視角。通過比對新發現的耶律宗福墓志,書中揭示出應縣木塔與慶州白塔、錦州大廣濟寺塔等同期建筑存在隱秘關聯,"這些發現將遼代建筑史研究推進到網絡化研究的新階段"。
影像文獻的編排方式頗具巧思。全書以登塔路線為敘事軸線,通過九個章節的明暗空間轉換,構建出"紙上登塔"的沉浸體驗。讀者可隨影像逐層探訪:從三層寶生佛坐像的慈悲凝視,到五層除蓋障菩薩的優雅坐姿,再到轉角鋪作的力學奧秘,每個細節都經過建筑史學家的專業解讀。
該書出版方透露,典藏版與傳承版已在預售階段售罄,目前僅余普通版百余冊。全部印制工作已進入折頁裝幀階段,配套的數字資源庫正在建設中,未來將通過線上平臺開放部分高清影像。這種"實體書+數字庫"的出版模式,為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新范式。
書中披露的諸多發現正在改寫學術認知。例如通過對比木塔四層普賢菩薩坐騎的瓔珞紋樣,與云岡石窟第十窟的飛天裝飾形成呼應,證實了遼代工匠對北魏藝術的繼承與發展。而裝藏文物中發現的絲織品殘片,經檢測確認使用了失傳的"遼緙"工藝,填補了中國紡織史的重要空白。
這部重達12公斤的影像文獻,定價雖逾千元仍受熱捧。出版方表示,所得收益將部分用于應縣木塔的數字化保護。隨著預售通道的開啟,這場持續近百年的木塔研究熱潮,正在通過新的傳播形式延續其學術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