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內商業航天領域面臨“衛星多、運載火箭少”的供需矛盾時,一家成立僅三年多的民營企業憑借多次成功的火箭發射和持續降低的成本,逐漸成為行業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近日,引力一號(遙二)·海瀾之家號運載火箭在山東海陽順利升空,將吉林一號寬幅02B07星、數天宇星01和02星共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作為全球運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此次發射標志著東方空間從技術驗證邁向商業運營的關鍵一步,也意味著該系列火箭開始承擔衛星組網任務,有助于緩解國內商業航天市場運力緊張的局面。
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彭昊旻表示,運力決定了火箭能搭載多少衛星進入太空,而成本則決定了有多少衛星能夠負擔得起發射費用。他透露,遙一發射已將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從行業傳統的10萬至15萬元降至4萬元以內,隨著生產模式優化,遙三及后續型號的成本預計還將下降10%至15%。
面對巨頭林立的商業航天市場,東方空間采取了務實的技術路徑,確立了“固液并存、循序漸進”的研發策略。通過固體火箭快速打開市場,同時布局液體火箭研發以實現長遠發展。這一戰略選擇使其在短時間內脫穎而出。
與首次發射相比,遙二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軌道設計。遙一采用東南射向小傾角軌道,路徑簡潔且無陸地穿越風險;而遙二需滿足衛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的需求,實施“先東南、后南”的變軌。由于發射點附近海域呈“凹陷”狀,直接向南發射可能導致殘骸墜落大陸區域。為此,團隊提出兩套方案:一是“遠海發射”,但需應對遠海風浪和通信延遲等風險;二是“鳳凰擺尾”,雖需消耗燃料導致運載能力下降,但技術代價處于可接受范圍。最終,后者得以實施,既驗證了復雜軌跡控制能力,又未影響核心任務目標。
除軌道設計外,遙二在質量控制和任務適配性上也實現升級。相比遙一,遙二進一步提升了質量管理水平,強化了產品可靠性和穩定性;同時針對不同任務載荷的特性進行專項分析計算,顯著提升了火箭對多種軌道、多個發射點的適應性,為后續承接多樣化衛星組網訂單奠定基礎。
回顧2024年1月11日的遙一首飛,該火箭已創造多項紀錄:全球運力最大固體火箭、國內運力最大民商火箭、國內首款固固捆綁火箭、首次實現海上發射“三垂”測發模式。這些成就擴充了中國中低軌衛星多樣化、規模化發射能力。
引力一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5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4.2噸,具備200至400公斤級衛星“一箭十星”至“一軌十八星”以上的發射能力,具有可靠性高、運載能力大、載荷空間大、海陸通用、快速響應、性價比高等特點。
東方空間的核心團隊為其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CEO布向偉曾擔任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師,深度參與固體火箭海上發射技術攻關;引力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徐國光是從事運載火箭與彈道導彈研制工作二十余年的專家,也是國內第一型圓滿成功入軌民營運載火箭負責人。彭昊旻則兼具理工科背景和清華與斯坦福學歷,曾主導多家硬科技企業的早期投資,為公司平衡技術創新與商業化節奏提供了關鍵視角。
在成本控制方面,引力一號通過總體設計優化和噸位帶來的規模效應實現了突破。遙一將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大幅降至4萬元以內,遙二延續了這一優勢。自遙三起,火箭將采用多箭同時投產的生產方式,預計成本將進一步下降10%至15%。
彭昊旻分析稱,無論運載火箭噸位大小,其核心配套的行電系統、飛控系統等關鍵組件在基礎配置與研發投入上差異較小。火箭噸位越大,單位運載重量所分攤的系統成本越低,能夠形成顯著的規模效應。引力一號通過設計優化實現4噸以上運載能力后,依托噸位提升帶來的成本攤薄效應,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得以控制在4萬元以內。
東方空間圍繞東方航天港構建了5公里范圍內的產業閉環,火箭子級總裝總測、全箭垂直總裝總測、港口登船等流程可在區域內完成,形成“前店后廠”模式。這種模式大幅縮短了轉運距離,既降低了運輸成本,又減少了轉運過程中的損耗與風險。
彭昊旻介紹,目前引力一號在“整箭包機”模式下已實現盈虧平衡,而引力二號憑借更優的成本控制,在該模式下或將實現盈利。這標志著東方空間運載服務正從“成本覆蓋”向“盈利創造”階段過渡。
當前,國內商業航天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隨著低軌衛星星座計劃密集推進,衛星發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但運載火箭供給能力卻未能同步跟進。從供給端看,國家隊火箭需優先保障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任務,商業發射檔期有限;而民營火箭此前多聚焦小運力型號,無法承接批量組網訂單。
彭昊旻表示,目前國內民營商業火箭中,引力一號是少數符合中型運載火箭標準的產品,更是唯一經過實際飛行驗證、具備中型運載能力的民營商業火箭。這一特性使其有能力承擔起一部分衛星互聯網的組網任務。
從發射節奏來看,引力一號已具備規模化服務能力。遙三火箭已處于總裝廠房待發射狀態,預計年底以滿載狀態執行發射;同時東方空間已完成2026年計劃發射任務對應的4枚火箭全流程排查,未來將按“每季度一發”的頻率執行任務。
從市場需求端來看,衛星組網對“批量發射”的需求正持續上升。以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為例,其計劃構建由數百顆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網絡,對發射效率與成本控制提出嚴格要求;而數天宇星系列衛星的技術驗證任務,也需要穩定的發射資源支撐其輕小型化載荷與衛星平臺的探索。
相較于小運力火箭“多次小批量”的發射模式,引力一號“一次大批量”的模式可縮短組網周期,降低衛星公司的整體項目成本。彭昊旻表示,更關鍵的是,引力一號的成功驗證也推動了衛星運營商態度的轉變。此前部分衛星運營商對民營火箭的可靠性存在顧慮,更傾向于選擇國家隊火箭;而隨著引力一號遙一、遙二的連續成功,以及發射節奏的明確,民營火箭的信任度逐步提升。
自創立之初,東方空間便聚焦于衛星組網任務的實際需求,以此為核心錨點定義產品研發方向。這一戰略選擇的核心邏輯,源于對行業趨勢的精準判斷。2020年,團隊預判衛星互聯網建設浪潮將在近兩年正式啟動,因此將核心產品“引力一號”系列的研發、落地節點與這一浪潮深度同步。
彭昊旻坦言,若當初選擇研發1噸至2噸運力的小型號火箭,如今大概率會陷入“產品落后一個代際”的困境,無法適配當前批量組網訂單的需求。正因如此,東方空間將2024年明確為“衛星互聯網建設起步之年”,進一步錨定市場方向。
從當前行業趨勢來看,這一預判正逐步得到驗證。今年可視為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的“蓄勢待發之年”,國內各民營航天企業的下一代型號火箭均在緊鑼密鼓研發中,2026年更有望成為商業航天發射的“井噴之年”。
在產品路徑選擇上,東方空間的布局與商業航天“先固后液”的趨勢相契合。固體火箭的核心價值在于快速形成有效運力供給,其研發周期短、技術成熟度高的特性,能幫助企業以更短周期切入市場、完成商業閉環;液體火箭則是商業航天的長期主流方向,代表著更高的運載效率與更廣闊的應用邊界。
基于這一行業規律,東方空間確立了“固液并存、循序漸進、有效迭代、系統創新”的研制思路,并為“引力”系列中大型運載火箭設計了“擴運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固體火箭(引力一號)快速打開市場,搶占衛星互聯網建設的關鍵窗口期,積累技術經驗與資金流;第二步再以成熟的資源反哺液體火箭研發,推動產品向更高運力、更低成本升級。
眼下,在液體火箭領域的產品拓展中,東方空間正持續完善火箭產品矩陣。其重點推進的“引力二號”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設計,預計年底完成動力系統試車,由此基本具備首飛條件。該型號火箭在運載能力上將有進一步提升,目標將單位公斤運載成本拉低至國際領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