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近年來呈現多元化發(fā)展態(tài)勢,插電式混合動力(插混)、增程式電動與純電動技術路線并行,消費者在購車時往往需要在這三類產品間權衡取舍。由于不同技術路徑各有優(yōu)劣,多數用戶在選車時傾向于追求"全能型"解決方案,但受限于當前技術條件,廠商尚難以完全滿足這一需求。

比亞迪近期通過OTA升級,將其第五代插混系統車型的虧電油耗降至2.6L/100km,較首發(fā)時的2.9L/100km進一步優(yōu)化。這一調整引發(fā)市場討論,部分觀點認為在電池容量擴大、純電續(xù)航提升的背景下,降低油耗的實際意義有限,廠商更應聚焦充電效率的提升。然而,技術層面的現實制約使得這一觀點存在認知偏差。
以兆瓦級閃充技術為例,受制于硬件結構、技術成熟度及成本控制,該技術短期內難以應用于10萬元級插混車型。對于主流價格區(qū)間(10-20萬元)的插混產品而言,虧電狀態(tài)下的燃油經濟性仍是核心競爭力。比亞迪通過技術迭代,正在實踐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解決方案——通過油電成本趨同,模糊插混與純電的邊界。
具體來看,2.6L/100km的虧電油耗對應每公里燃油成本約0.18元(按92號汽油7元/L計算),已接近主流純電車型的用電成本。以某增程式SUV為例,在0.8元/度的電價下,其純電行駛成本同樣處于該水平。這種成本趨同策略,本質上消除了消費者對燃油使用的顧慮。

傳統插混車型因虧電油耗較高,導致用戶形成"多用電、少用油"的使用習慣,這不僅削弱了可油可電車型的續(xù)航優(yōu)勢,反而加劇了純電續(xù)航焦慮。比亞迪將虧電油耗壓至3L以下,使燃油驅動與電動驅動的成本差異幾乎消失,用戶可無負擔地切換動力模式,充分發(fā)揮插混車型"長途無憂"的特性。
從技術迭代規(guī)律觀察,比亞迪采用"量產一代、儲備一代、預研一代"的研發(fā)策略。現役DM 5.0技術已應用近兩年,其繼任者DM 6.0或已完成研發(fā)準備,最快可能于明年投入量產。可以預見的是,新一代技術的虧電油耗將進一步降低,屆時插混車型將實現"用電與用油同價"的終極目標,消費者可享受純電級使用成本與超長續(xù)航的雙重優(yōu)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