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規劃的推進過程中,蘇州公路養護領域以創新為驅動,錨定“率先實現公路養護現代化”目標,通過智慧化、集約化、綠色低碳和應急保障四大路徑,將普通公路打造成暢通出行“動脈”與城市匠心“流動名片”的雙重載體,為全國公路養護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智慧化是蘇州公路養護的核心引擎。在感知端,AI巡查系統成為路面病害的“火眼金睛”,可精準識別毫米級裂縫;橋梁健康監測系統則通過24小時數據采集,實時掌握結構安全狀態。管理端通過數字化升級實現“三智能”:視頻采集自動抓取病害、數據處理自動分類歸檔、計量統計自動生成報告。2024年試點的養護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將工程量統計、進度跟蹤、檔案管理等功能整合至統一平臺,推動項目管理從“紙質化”向“數字化”躍遷。決策端構建的“一庫一體系兩模型”架構,整合了蘇州750公里國省道全生命周期數據,將紙質資料轉化為可分析的數字資產。通過優化國家規范指標,新增橫向裂縫指數、修補狀況指數等精細化標準,實現“車道級”病害診斷。基于39項關鍵參數的五級決策體系,可精準制定最優養護方案,徹底破解“何時養、養哪里、怎么養”的難題。
集約化模式通過打破傳統養護邊界,釋放出顯著效能。S230集中養護模式將路面占用時間壓縮40%,G204、G312整線化養護打造出“路況優、效率高、環境美”的示范路段,G204同步應用的長壽命養護技術使修復周期延長至8年以上。昆山探索的區域一體化養護更具突破性:以“十六橫十二縱三環”框架道路為核心,統籌國省道與農村公路,實現養護資金、作業標準、考核機制、市場監管、應急處置“五大統一”。該模式使機械設備利用率提升35%,養護業務規模擴大50%,形成了“1+1>2”的協同效應。
綠色低碳理念貫穿養護全鏈條。鋼渣瀝青路面技術將工業廢料轉化為優質路面材料,每年消耗鋼渣12萬噸,減少石料開采20萬立方米。“自平衡反壓式”橋梁支座更換技術通過“反壓力+梁底標高”雙控,確保梁體“只頂不升”,反壓裝置與墊石形成永久性支撐,既保障安全又減少建筑垃圾。空心板腔內注漿技術采用專用漿料覆蓋裂縫與鋼絞線,在不影響橋面通行的情況下,使橋梁耐久性提升60%。隱蔽工程檢測方面,蘇州創新采用潛水員、水下機器人、無人船協同作業,完成62座橋梁、934根墩柱/樁基檢測,形成覆蓋不同樁基形式、不同水深的成套檢測方案,檢測效率提升3倍。
應急保障體系構建起“全天候”安全網。昆山應急基地改擴建后,新增4個專用物資倉庫、23個搶險車位,配套新能源充電站與海綿雨水系統,車輛物資調配速度提升50%。基地與市交通運輸應急指揮中心實現數據互通,整合道路監控、橋梁傳感器與作業車輛信息,形成“看得見、調得動”的聯動指揮平臺。創新引入的“公路哨兵”體系進一步強化安全防護:智慧錐桶在車輛靠近時自動聲光報警,高德預警精靈實時標注路面占用信息,提前引導車輛分流,實現養護施工與道路通行“零沖突”。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蘇州普通國省道優良路率穩定在98%以上,四、五類橋梁(隧道)處置率達100%,養護科學決策覆蓋率實現全覆蓋。這些成果不僅驗證了“蘇式養護”模式的可行性,更以“繡花功夫”詮釋了品質交通的深層內涵,為全國公路養護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