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死因,長期以來在民間與學界流傳著多種說法,其中梅毒、疥瘡與天花三種病癥的猜測最為盛行。這些病癥在發病初期至死亡過程中,均可能伴隨局部或全身潰爛等相似癥狀,加之當時醫療條件有限,使得真相愈發撲朔迷離。然而,經過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與考證,同治帝的真實死因逐漸浮出水面。
關于疥瘡與梅毒的猜測,實則缺乏確鑿依據。疥瘡作為一種由疥蟲寄生引發的接觸性傳染病,其傳播與個人衛生、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密切相關。而皇帝身處宮廷,生活環境優越,日常接觸條件亦極為講究,因此感染疥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梅毒,即花柳病,主要通過性傳播、母嬰傳播或血液傳播,而慈禧太后身體健康,顯然不可能成為傳染源。民間流傳的同治帝因尋花問柳而感染梅毒的說法,實則多為小說演義之虛構,旨在迎合社會對宮廷生活的獵奇心理。
更有甚者,將同治帝之死與宮廷斗爭相聯系,編造出慈禧太后因同治帝殺其心腹安德海而心生怨恨,進而設計使其染上天花的離奇故事。然而,這些說法不僅缺乏歷史依據,更違背了人性常理。慈禧太后雖以權謀著稱,但作為同治帝生母,其狠毒至斯的可能性實在微乎其微。
事實上,根據《萬歲爺進藥用藥底簿》這一清朝皇帝的脈案檔簿記載,同治帝確系死于天花。該檔簿由敬事房太監根據每日御醫診治情況匯編而成,其真實性不容置疑。檔案顯示,1874年10月30日,同治帝確診天花并開始發疹,歷經三十六日病痛折磨,最終于12月5日駕崩。這一記載與當時大臣如奕訢、翁同龢等在日記中的記載相吻合,進一步印證了同治帝死于天花的史實。
回顧同治帝病情發展過程,可見其初期身體尚算健康,常于南苑、西苑巡游。然而,10月21日的一次著涼,卻成為其病情惡化的開端。確診天花后,同治帝雖經調理用藥,但因氣血虛弱,病情逐漸加重。至11月中旬,其腰部、臀部等部位開始潰爛流膿,癥狀愈發嚴重。進入12月后,同治帝已陷入昏迷狀態,每日膿液排泄量驚人,御醫們亦束手無策。最終,這位年輕皇帝在養心殿東暖閣悄然離世,結束了其短暫而坎坷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