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NAND閃存市場正經歷新一輪供應格局調整,三星電子、SK海力士、鎧俠及美光等八大主要廠商同步啟動減產計劃。據市場研究機構Omdia最新數據,三星電子已將2025年NAND晶圓產量目標從去年的507萬片下調至472萬片,降幅約7%;鎧俠產量亦從480萬片縮減至469萬片。這種減產趨勢預計將持續至2026年,形成行業性供應收縮態勢。
價格調控成為廠商核心策略。三星電子正與海外主要客戶談判2026年供貨協議,內部討論將價格上調20%-30%,部分產品線漲幅可能更高。SK海力士NAND產出同比下降10%至約180萬片,美光則維持新加坡Fab 7工廠產能在30余萬片低位,通過控制供應量獲取價格優勢。這種策略已產生顯著效果,TrendForce數據顯示,主流512Gb TLC NAND芯片晶圓現貨價較前周上漲14.2%至5.51美元,季度漲幅達15%,未來漲幅或突破40%-50%。
技術路線轉型加速供應結構變化。四大廠商正將生產線向四層單元(QLC)制程遷移,這種每單元存儲4比特的制程較三層單元(TLC)提升約30%存儲密度,特別適用于AI數據中心所需的大容量固態硬盤。業內人士透露,部分TLC生產設備已暫停運轉,設備轉換期間形成的產能缺口直接推高市場價格。這種轉型具有雙重效應:既滿足AI領域對高密度存儲的需求,又通過減少TLC供應制造漲價空間。
市場反應呈現連鎖效應。北美科技企業擔憂價格持續攀升,已展開"恐慌性采購",部分分析師指出2026年全年NAND供應量可能已被提前鎖定。這種搶購行為進一步加劇供應緊張,形成價格-供應的螺旋上升。美國閃迪公司已率先行動,自本月起將NAND產品合約價最高上調50%,顯示行業價格上行趨勢獲得廣泛認同。
供應端調整背后是長期供需關系的逆轉。此前困擾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徹底轉變,三星電子與SK海力士等企業借價格上行契機著力改善盈利狀況。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價格策略上,更反映在產品結構優化中——QLC產品占比提升既符合技術發展趨勢,也通過差異化定價獲取更高利潤空間。隨著AI數據中心建設加速,高密度存儲需求將持續增長,廠商的技術轉型與供應調控正在重塑全球NAND市場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