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迎來十九周年校慶之際,一場聚焦人工智能、國際關系與文創設計的高端學術論壇在校園內舉行。來自西南大學、深圳大學、清華大學的三位頂尖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技術變革、教育轉型與文化創新展開深度對話,為師生呈現了一場跨學科的思想盛宴。
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西南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段書凱教授以"人工智能前沿及數智能力提升"為主題,系統梳理了中國人工智能戰略的發展脈絡。他通過工業質檢、智能電網、精準農業等20余個應用場景案例,生動展現了AI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效能。"從運算智能到感知增強智能,人工智能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段教授特別指出,青年學子應主動掌握數字化技能,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搶占先機。
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丁學良從全球化視角切入,剖析了教育變革的三重動力。他以湖南邵陽扶貧實踐為例,論證了全球化對中國脫貧攻堅的推動作用。"教育既要筑牢文化根基,也要培養國際視野。"針對AI技術沖擊,丁教授援引諾貝爾獎得主跨學科研究案例,強調"跨界思維"將成為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面對人口結構轉型帶來的挑戰,他呼吁教育體系建立長遠規劃機制。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王紅衛教授的演講聚焦文化創意產業。通過解析故宮文創、央視總臺IP開發等成功案例,他揭示了品牌設計與文化敘事的內在關聯。"漢字承載著東方哲學,是設計創新的重要源泉。"王教授展示的學生畢業設計作品中,傳統紋樣與現代技術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他特別強調,文創產品的核心價值在于建立情感共鳴,而非簡單復制文化符號。
論壇現場,三位教授與師生展開熱烈互動。當被問及"AI是否會取代人類"時,段書凱教授用智能機器人輔助設計的案例回應:"技術不會淘汰人類,但會淘汰拒絕進步的人。"丁學良教授則以"知來路、明去向"寄語青年,鼓勵學生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文化自信。王紅衛教授現場點評學生設計作品時指出:"真正的設計要實現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平衡。"
這場持續三小時的學術盛宴,通過理論闡釋與案例解析相結合的方式,為師生打開了認知未來的新窗口。與會者紛紛表示,教授們的真知灼見不僅厘清了技術發展脈絡,更為個人成長與教育創新提供了實踐指南。在人工智能重塑世界的當下,這場跨學科對話恰逢其時地回應了時代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