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OpenAI DevDay大會上,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爾特曼接受媒體人Rowan Cheung采訪時,就人工智能對未來職業格局的影響發表了看法。他指出,當前人們所從事的許多工作,可能在短期內被人工智能技術重塑或取代,但從社會功能的角度看,這些工作或許并非人類社會最本質的勞動形態。
Cheung通過歷史類比展開討論。他設想,如果讓半個世紀前的農民接觸現代互聯網經濟,對方很可能無法理解數字技術如何催生出十億量級的新職業。這種認知鴻溝反映出技術變革的不可預測性——正如工業革命時期的勞動者難以想象信息時代的工作形態,當今的知識從業者同樣無法準確預判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圖景。
針對"十億崗位可能消失"的預測,奧爾特曼延續了農業社會的比喻。他提到,傳統農民會認為現代白領的工作"缺乏實質價值",就像當代人可能對未來新興職業產生質疑。這種判斷差異源于不同時代對"必要勞動"的定義不同:農民視糧食生產為唯一真實的工作,而現代人則可能將未來某些職業視為"數字游戲"。
奧爾特曼進一步解釋,職業的本質屬性會隨著技術進步持續演變。當被問及人工智能帶來的就業沖擊時,他強調不必過度焦慮:"即便通過時空穿越與歷史上的勞動者對話,他們也會認為我們的工作不夠'真實'。但這并不意味著當前勞動沒有價值,只是未來的評判標準可能更加抽象。"
在討論技術倫理時,Cheung指出人工智能對知識工作者的沖擊可能先于新崗位的創造。這種不確定性讓當代人產生雙重焦慮:既擔心職業被替代,又難以想象未來工作的具體形態。對此奧爾特曼認為,人類適應變革的能力遠超預期,就像歷史上每次技術革命最終都創造了更多機會。
訪談最后,奧爾特曼表達了對人類創新力的信心。他表示:"我堅信人類的主動性會推動我們不斷前進,社會總能找到需要完成的新任務。工作的形態會持續改變,但人類創造價值的本能永遠不會消失。"這種觀點為技術變革時代的職業焦慮提供了一種辯證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