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輪駛向內蒙古鄂爾多斯城區,窗外掠過的景象與人們對這座城市的傳統認知如出一轍——廣袤的草原、成群的羊群、深埋地下的煤炭資源,以及空氣中彌漫的“羊煤土氣”氣息。然而,當記者真正踏入這片土地,深入其產業核心區域時,卻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反差:這里正在經歷一場以“系統性生態觀”為引領的產業變革,曾經的資源依賴型經濟正悄然蛻變為生態與產業共生的新范式。
鄂爾多斯的過去,是典型的“提取式”發展模式:向下挖掘煤炭、天然氣,向上收獲羊絨,這種模式雖創造了經濟奇跡,但也埋下了生態脆弱與產業單一的隱患。而如今,這座城市的產業圖景已煥然一新,呈現出“循環與共生”的特質——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主動修復并融入生態系統。記者實地探訪了光伏、農業、無人駕駛及羊毛加工四大產業,見證了這場變革的生動實踐。
在庫布其沙漠的達拉特旗,一片由196320塊光伏面板組成的“駿馬圖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作為國家首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這里的規模令人震撼。據當地宣傳部門介紹,到2030年,達拉特旗將在黃河南岸、庫布其沙漠北緣構建一道長400公里、寬5公里的光伏防沙治沙帶。光伏板的鋪設不僅形成了防風固沙的屏障,還通過減少地表水分蒸發,改善了板下區域的微氣候,為植被恢復創造了條件。如今,這里已形成“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立體化生態治理模式,年發電量達20億度,節約標煤6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65萬噸,同時種植紫穗槐、黃芩等經濟作物,累計修復生態5萬畝。
庫布其沙漠在達拉特旗境內的總面積約290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治理2320平方公里,治理率達80%。其中,通過光伏項目治理的面積達35萬畝,已完成10萬畝。這片光伏基地不僅為鄂爾多斯的新產業體系提供了“綠色基底”,更成為城市碳足跡大幅降低的基石。
從達拉特旗的光伏矩陣轉向恩格貝生態示范區,記者看到了另一種生態與產業融合的范式。如果說光伏基地是在能源生產中附帶生態修復,那么恩格貝則是在生態修復的主線上嫁接了現代農業。在農業科技展示中心的智能溫室里,盛放的月季與無花果與窗外的沙丘形成鮮明對比。農業技術員劉雪芹摘下一顆無花果遞給記者:“嘗嘗,這是沙漠里天然的味道。”她介紹,這里不僅能種植航天香蕉、紫心火龍果等亞熱帶水果,還能產出300多種瓜果蔬菜。經過17年的土壤改良,這片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已達3%以上,植被蓋度達78%,森林蓋度41%,動植物種類從20余種增加到600余種,生物多樣性得到極大恢復。
鄂爾多斯的產業變革不僅體現在能源與農業領域,傳統羊毛加工產業也因智能制造煥發新生。在鄂爾多斯集團的羊毛生產車間,紡紗機高速旋轉,幾乎看不到飄絮。行政秘書金科指向機器說:“過去靠老師傅的手、眼、經驗,現在靠它們。”如今,車間使用機器縫機,一名工人可控制8到12臺機器,系統自動排產、優化路徑,減少等待與浪費。車間工作人員表示:“過去‘鄂爾多斯溫暖全世界’靠的是羊絨原料,現在溫暖的是資源高效利用之心與環境友好保護之意。”在成衣展廳,一件件質感細膩的羊絨制品承載著品牌故事與文化自信,從“物理溫暖”升華為“綠色智造”的溫暖敘事。
離開工廠,記者在康巴什區的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偶遇了“無人駕駛”公交車。這些頂戴傳感器的車輛安靜地停靠在站臺,沒有司機手握方向盤,安全員雙手虛扶。車內涼爽安靜,與普通公交車無異。當綠燈閃爍倒計時時,車輛能精準判斷是否通過。據示范區工作人員介紹,鄂爾多斯市自2022年布局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2024年成為西北地區唯一“雙試點”城市,已部署自動駕駛新能源車輛70輛,涵蓋公交、出租、清掃等六大場景,測試里程突破15萬公里,服務超55萬人次。還投放近400輛自動駕駛重卡,運輸貨物達2億噸公里。
達拉特的光伏矩陣、恩格貝的沙漠農業、暖城的智能生產線、街頭的無人駕駛公交車……這些看似分散的產業,實則共享著同一種基因:不再滿足于向自然索取,而是追求與環境的協同共生;不再局限于單一環節的改進,而是構建環環相扣、惠及民生的良性系統。鄂爾多斯正以更開闊的視野、更智慧的方式,完成從資源依賴到生態共生的產業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