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電力與硬件基礎設施正成為支撐這場技術革命的核心要素。高盛集團發布的《AI與國防將電網置于能源安全中心》研究報告指出,銅這種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正在AI時代扮演類似"石油"的關鍵角色。數據顯示,ChatGPT每日處理2億次請求需消耗超50萬千瓦時電力,相當于1.7萬戶美國家庭的日用電量,而支撐如此龐大算力的正是銅基材料構建的硬件系統。
高端GPU芯片的制造對銅材料存在剛性需求。以英偉達H100芯片為例,其內部包含3273顆錫球,每顆錫球對應1-2條銅導線,核心芯片連接部分還需數千根基礎導線。任何銅導線的斷裂都可能導致芯片停運。當芯片功耗從幾十瓦躍升至上千瓦時,傳統散熱方案失效,必須依賴銅制散熱組件。H100芯片熱設計功耗達700W,GB300服務器單機柜功率密度最高可達130kW,相當于中小型柴油發電機,這需要大量銅制散熱組件維持運行。
數據中心電網基礎設施成為銅消費的主要增長點。施耐德電氣測算顯示,1GW數據中心用銅量約6.58萬噸,2023年全球數據中心裝機規模7.1GW,總用銅量達46.7萬噸,占全球銅消費量的1.7%。預計到2026年,該領域用銅量將增至71萬噸。電網設施用銅量同期可達62.4萬噸,英偉達GB200超級芯片的銅纜連接方案顯示,若按2024年H100出貨量參考,GB200出貨35萬-40萬臺需消耗銅約3萬噸。
全球電網升級改造帶來持續銅需求。高盛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激增160%,現有電網需大規模升級。歐洲電網平均運行年限達50年,北美超40年,2024年夏季美國13個區域電力市場中9個出現電力臨界緊張。銅的導電效率是鋁的1.6倍,電阻率極低,使用壽命達30-50年,這些特性使其在電力傳輸領域難以替代。高盛預計,到2030年全球電網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將貢獻60%的銅需求增長。
銅礦產能增長難以匹配需求增速。過去十年全球銅礦產量年均增長約2.1%,ICSG預測2025年僅增長1.4%。優質銅礦資源減少,智利礦山銅采掘平均品位從2010年的1.6%降至2024年的1.1%。市場已反映這種供需失衡,國證有色金屬行業指數上漲2.21%,有色ETF基金上漲2.41%,其中銅含量占比28.66%。高盛預計銅價將在2027年達到每噸10750美元。
鋁材料作為銅的替代品迎來發展機遇。在GPU散熱領域,鋁制鰭片陣列已廣泛應用,H100散熱器鋁制鰭片重量在300-700克之間。數據中心采用鋁制散熱器可使單個機柜減重40-60公斤,成本降低50%-60%,提升算力密度。電力傳輸方面,鋁纜綜合成本比銅電纜低20%,重量僅為銅的三分之一,長距離鋪設優勢明顯。瑞銀上調今明兩年鋁價預測分別達5%和2%。
全球鋁產業呈現結構性變化。中國電解鋁產能利用率達97.74%,幾乎無增長空間,2024年產量占全球60.12%。海外產能加速擴張,2024年1-10月海外電解鋁產量同比增長1.4%。美國銀行預測,2026年全球鋁市將出現29.2萬噸供應缺口,鋁價有望在2026年四季度達每噸3000美元。中國啟動的電解鋁行業供給側改革設定4500萬噸合規產能上限,進一步限制國內產能增長。
液冷技術成為解決高功耗散熱的關鍵方案。傳統風冷散熱上限為10-15kW/機柜,無法滿足AI芯片需求。液冷技術導熱系數是空氣的25倍,單位體積吸熱能力是空氣的3500倍,可降低數據中心能耗20%-30%,PUE值降至1.2以下。2025年全球液冷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預計達28.4億美元,2032年有望突破211.4億美元,復合增長率33.2%。
主流液冷技術包括冷板式、浸沒式和噴淋式。冷板式液冷通過液體與服務器發熱部件間接接觸散熱,將PUE控制在1.25以下,占據當前市場主導地位。英偉達推動的微通道水冷板(MLCP)技術,單價是現有方案的3-5倍,但可穩定應對2kW以上功耗,熱流密度達800W/cm2。冷卻液市場同步擴張,全球冷卻液市場規模預計從2025年的28億美元增至2032年的211億美元,環保型冷卻液市場份額將以18.4%的復合增長率增長。
這場由AI驅動的硬件革命正在重塑全球金屬市場格局。算力增長帶來的電力消耗直接拉動銅需求,散熱需求激增推動鋁和冷卻液市場擴張。從芯片內部的銅導線到數據中心的基礎設施,從鋁制散熱器到液冷系統,每個環節都反映著技術進步對基礎材料的深刻影響。這種物理需求驅動的市場變化,遠比任何概念炒作更具持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