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期間,北極底棲生物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北冰洋生態格局正發生顯著變化,暖水性物種持續向北擴張,這對原有生物分布產生深遠影響。考察隊通過多維度觀測手段,系統記錄了北極海域底棲生物的動態變化。
在楚科奇海北部海域,考察隊完成14個站位的底拖網作業,成功獲取5000余份底棲生物樣本。這些樣本涵蓋棘皮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等六大類群,其中泥海星、北太平洋雪蟹、傘狀海鰓等物種構成優勢種群。科研人員特別指出,筐蛇尾、長額蝦等典型極地生物的發現,為生態研究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坤透露,本次調查首次采用空間梯度布放策略,在陸架-陸坡-深海剖面部署海底生物影像系統。觀測數據顯示,不同水深區域的生物群落存在明顯差異:陸架區以泥海星為主,陸坡區傘狀海鰓占據優勢,而在2200米深海盆地則發現巨型透明科爾加海參的密集分布帶。這種垂直分布特征為理解北極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提供了新視角。
時間維度的觀測同樣取得突破。考察隊在融冰周期的關鍵階段實施連續監測,發現海底顆粒物濃度與上層水體"冰藻下沉潮"存在顯著同步性。特別在北緯75度附近的陸坡站位,單次拖網作業即捕獲海星、海蛇尾等大量生物,連帶回收的完整海百合標本令科研人員驚嘆。這些發現證實,北極深海區域同樣存在強烈的上層-海底物質交換過程。
高級工程師黃雅琴強調,北極大型底棲生物具有生長緩慢、棲息固定的特性,使其成為監測氣候變化的理想指示物種。通過將本次成果與歷史數據聯動分析,可清晰追蹤數十年間的生態演變軌跡。例如管棲多毛類等物種的分布變化,直接反映了海冰消退對底棲食物網的影響程度。
針對楚科奇海西北部特殊海域的調查顯示,大西洋與太平洋水系交匯帶來的豐富營養,孕育了更為復雜的生物群落。科研團隊采用底拖網與箱式取樣器協同作業的方式,精準捕捉海冰融化期的生態響應。影像資料顯示,融冰末期海底絮狀物激增,與上層水體冰藻暴發形成時空對應,這種耦合現象在深海區域的強度超出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