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啟動“811匯改”以來,中國外匯市場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這場改革不僅重塑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推動了中國經濟與全球金融體系的深度融合。十年間,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顯著提升,匯率彈性大幅增強,雙向波動特征日益明顯,為人民幣國際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溯匯率改革歷程,1994年中國首次實現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并軌,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21匯改”進一步突破,人民幣不再單一盯住美元,而是參考一籃子貨幣,市場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為穩定市場預期,人民幣曾短暫“軟盯住”美元,匯率波動幅度受限。直至2010年,人民銀行重啟“721匯改”核心框架,并逐步擴大匯率波動區間至±2%,為后續改革鋪平道路。
2015年,內外經濟環境變化迫使匯率機制面臨全面調整。當時,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增速放緩,資本外流壓力隱現,人民幣貶值預期升溫,導致中間價與市場價出現明顯偏離。與此同時,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疲弱削弱出口競爭力,而僵化的匯率機制難以發揮自動穩定器作用。更為關鍵的是,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進入沖刺階段,但外匯儲備干預引發的透明度質疑成為國際化障礙。
2015年8月11日,人民銀行推出里程碑式改革:做市商每日開盤前需參考上日收盤價、外匯供求及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化提供中間價報價。同年12月,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引導市場從一籃子貨幣視角觀察匯率。2016年2月,“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中間價形成機制正式確立,定價透明度大幅提升。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引入報價模型,有效對沖市場順周期波動。至2020年10月,逆周期因子逐步淡出,市場化定價機制最終成型。
改革成效迅速顯現。人民幣匯率彈性顯著增強,雙向波動成為常態。2005年至2013年,人民幣對美元基本呈單邊升值趨勢,而“811匯改”后,匯率波動更趨復雜,市場價與中間價偏離度大幅降低。市場主體行為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從“順周期思維”轉向理性對沖。2016年銀行對客衍生品交易量僅5400億美元,到2024年已增長近3倍至1.59萬億美元,衍生品占比從15.7%躍升至31.7%,顯示出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意識的質的飛躍。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因此加速。2016年四季度,人民幣成功納入SDR貨幣籃子,成為全球儲備貨幣。此后,其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從不足2%攀升至4.7%的歷史高位,一度超越日元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中,人民幣市場份額達7.38%,僅次于美元;外匯儲備規模從900億美元增至3373億美元峰值,目前穩定在2500億美元左右,占比超2%。
國際收支結構更趨平衡。“811匯改”前,中國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例一度高達9.9%,遠超國際警戒線,2015年后回落至2.7%,目前穩定在2%左右。資本項目方面,改革初期非儲備金融賬戶出現大幅逆差,2015年和2016年逆差均超6000億美元。但隨著市場適應匯率雙向波動,經常項目順差與資本項目逆差的格局形成動態平衡,自動穩定器效應逐步顯現。
民間部門貨幣錯配現象得到根本性扭轉。改革前,受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影響,企業普遍采取“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策略,2015年二季度對外凈負債近2.4萬億美元,占GDP的21.9%。改革后,市場主體主動償還外債、增加外幣資產配置,貨幣錯配大幅改善。至2025年一季度,民間部門國際投資頭寸首次轉為凈資產785億美元,占GDP的0.4%,剔除銀行部門后對外凈負債占比從13.8%降至0.6%,顯示資產負債表更趨健康。
當前,隨著人民幣利率低于主要發達經濟體,民間部門策略轉向“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但這一調整建立在市場化基礎之上,與過去被動錯配有本質區別。十年改革證明,市場化是中國外匯市場發展的核心邏輯。隨著交易主體擴容、產品豐富、限制放寬,一個更具深度和韌性的外匯市場正在形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