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主辦的“全固態電池智能制造研討會”在北京清華大學成功舉辦。來自電池制造企業、整車廠商、工藝裝備供應商及高校科研機構的百余位專家齊聚一堂,圍繞全固態電池全鏈條制造技術展開深度交流,共同探討產業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
深圳吉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如坤在主旨報告中提出,全固態電池大規模制造需突破四大方向:材料界面認知、規模化技術路線、半固態工藝銜接及實驗室到量產的轉化路徑。他強調,解決粉體團聚、氣密性控制等核心問題,需通過精密模塊化設計與可控剪切分散技術實現裝備升級。
針對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產業化難題,廣汽埃安史劉嶸、蜂巢能源苗力孝、四川賽科動力朱高龍等企業代表指出,固固界面接觸不良、材料穩定性不足、電解質膜致密化困難等六大挑戰,需從離子傳輸效率、成本控制、批次穩定性等全生命周期維度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與會專家認為,硫化物體系雖具備高離子電導率優勢,但規模化制造仍需突破加工適配性與安全可靠性等瓶頸。
在工藝裝備創新領域,江蘇紅運智能裝備總經理呂柏良提出,通過密閉氣氛管理與模塊化設計可顯著提升電池一致性;常州華彩新能源仵千里則強調,需針對性開發勻漿、涂布等關鍵裝備以保障膜性能穩定;蘇州德龍激光徐海賓介紹,超快激光技術可解決硅基負極易燃、電解質高韌性等制造難題,推動量產進程。
邢臺納科諾爾付博昂宣布將實施“材料+工藝+設備”一體化方案,加速產業化落地;深圳市聯贏激光柏國建提出,激光加工與UV打印技術可破解極片絕緣處理難題;東莞光亞智能曾志永則分享了脈沖化成、AI容量預測等創新技術,推動固態電池向高安全、高能量密度方向發展。
研討環節聚焦設備開發、制造工藝與上車應用等熱點,一汽、東風、比亞迪等企業技術人員探討如何利用AI大模型與高質量數據協同驅動工藝裝備研發。與會者一致認為,需通過標準化與智能化雙維度賦能,突破制造環節技術壁壘。
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理事長歐陽明高在總結中指出,當前產業已進入全固態電池發展新階段,技術精密化與系統復雜化要求更高。他強調,需借鑒鋰電池領域成功經驗,通過材料體系創新與工藝裝備深度協作,實現“材料-工藝-裝備”一體化迭代。此次研討會的深度交流為產業化推進指明了方向。
會議同期,由全固態電池制造工藝及裝備聯盟發起的“全固態電池智能制造平臺”正式成立。該平臺將整合產業鏈資源,推動制造工藝與裝備技術的優化升級,為貫通全制造鏈條核心技術提供創新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