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當游客們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尋找美食時,一個名為“高德掃街榜”的新興榜單悄然成為旅行者的“美食導航”。上線僅一天,用戶規模便突破4000萬,這份基于真實用戶行為生成的榜單,不僅讓游客告別了“網紅店踩雷”的尷尬,更讓本地人私藏的“煙火小店”走進了大眾視野。
與傳統榜單依賴主觀評價不同,高德掃街榜通過分析用戶的導航到店行為、停留時長等客觀數據,動態生成“狀元榜”和“掃街榜”。前者每年更新一次,涵蓋餐廳、景點和酒店,主打“經典之選”;后者每日更新,以餐廳為主,細分“煙火小店”“輪胎磨損榜”“多次前往”等類別,精準捕捉味蕾的潮流變化。例如,國慶前夕發布的《全國TOP100餐廳》指南,讓游客提前鎖定心儀目標,而本地人則驚喜地發現,自己常去的“蒼蠅館子”竟登上了榜單。
“以前帶朋友吃飯,總被吐槽‘怎么盡找網紅店’,現在直接打開掃街榜,連解釋都省了。”一位北京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道。數據顯示,國慶期間,煙火小店的流量增長300%,餐飲行業訂單量提升150%,為線下服務業帶來數千萬客流。更有趣的是,這份榜單還催生了“美食版沙盤游戲”——游客們像探索寶藏一樣,根據榜單線索挖掘隱藏小店,體驗“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的驚喜。
高德的野心不止于美食。從旅游特種兵的“錯峰神器”到P人的“城市寶藏路線”,從無障礙導航到垂釣地圖,這個平臺正逐漸演變為“生活服務生態”。例如,旅游特種兵可通過“未來用時”功能避開擁堵,用“地鐵公交實時到站預測”精準踩點;而帶娃或坐輪椅的用戶,則能依賴覆蓋69座城市的無障礙導航規劃路線。截至目前,無障礙導航累計提供超2億次路線規劃,衛星求救功能更成功解救100多人。
這種“真實在場性”的回歸,恰是對抗流量造假的利器。互聯網時代,美食評價常被數據裹挾,5分網紅店未必靠譜,3.5分冷門店卻可能藏有驚喜。而高德掃街榜通過用戶行動指標構建評價體系,避免了刷分注水的問題。社會學專家項飆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現象,在此得到某種程度的逆轉——當游客用腳步丈量城市,用導航記錄體驗,線下消費的“附近”正通過線上平臺重新連接。
數據顯示,10月1日高德單日活躍用戶突破3億,全天活躍用戶達3.6億,均創歷史新高。而掃街榜上線23天,累計使用人次超4億。這份成績單背后,是用戶對“真實”的渴望:無論是尋找一碗地道的牛肉面,還是規劃一次無障礙出行,高德正以技術為紐帶,重塑人與城市、人與商業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