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保費居高不下,成為車主用車成本中的“大頭”。與傳統燃油車相比,新能源車險價格普遍高出數千元,甚至出現同款車型保費翻倍的情況,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福建一位小米SU7車主近日在社交平臺曬出保費賬單,首年投保人保費用超5000元,且全年未出險,但續保時保費竟飆升至近9000元。這一現象并非個例,山東同款車型車主雖出過兩次事故,但因對方全責、自身無理賠記錄,續保費用仍達4600元。更有蘇州車主附加400萬三者險后,保費突破萬元大關,與售價百萬的尊界S800相當。
保險公司對新能源車險的態度趨于謹慎。平安保險代理人表示“報不出價,暫不承保”,人保同樣拒絕投保,建議客戶轉向小型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則強調需根據車輛使用情況評估報價。這種“挑客戶”的現象,折射出險企對新能源車險風險的擔憂。
行業數據揭示了保費高企的深層原因。中國精算師協會統計顯示,2024年新能源車險承保虧損達57億元,137個車系賠付率超100%。新能源車主中,35歲以下人群占比比燃油車高14個百分點,且多為新手司機。某財險公司數據顯示,新能源車事故率較燃油車高70%,出險率、賠付成本和維修難度均顯著高于傳統車型。
以小米SU7為例,該車型零百加速僅2.78秒,不少車主為首次購車者。高動力性能與新手駕駛經驗不足的矛盾,導致出險率攀升。加之“三電”系統維修成本高昂,保險公司只能通過提高保費對沖風險。由于新能源車險理賠數據積累不足,定價更多參考同價位車型風險系數,進一步推高了保費。

面對行業困境,車企開始布局保險領域。小米董事長雷軍提出“保險貴就自己干”,其旗下四川銀米科技參股的法巴天星保險于近期揭牌,成為第91家財險公司。該公司重點布局新能源車險,某續保案例顯示,包含交強險、車損險、三者險的基礎套餐總保費約7000元(含返現),較傳統渠道更具價格優勢。
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品牌則通過技術降險。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透露,問界車型第二年續保費用平均下降30%。這得益于華為高階智駕系統的應用,該系統累計行駛里程超178億公里,主動避險超200萬次。國慶期間,問界車型輔助駕駛里程占比達40%,智能安全體系避免潛在碰撞4萬余次,事故率較同期減少1/3。
技術賦能下,問界M9在中保研維修經濟性評價中獲G級(優秀),單次維修成本低于同級豪華車。賽力斯超級工廠通過1000余項AI視覺檢測點確保生產質量,三年保值率位居插電混動及增程類車型榜首。這些數據為保費下調提供了支撐,但即便降價30%,問界車型保費仍高于同價位燃油車。
新能源車險的“高成本”困局,本質是技術進步與風險管控的博弈。隨著智能駕駛技術普及、理賠數據積累和車企自營保險發展,這一領域或迎來變革。但在當前階段,車主仍需為技術紅利支付額外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