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國汽車工業迎來歷史性時刻——一汽-大眾第3000萬輛整車在長春基地正式下線。這一里程碑不僅刷新了中國乘用車企業的生產紀錄,更標志著中德汽車產業合作邁入全新階段。從1991年成立至今,這家合資企業用34年時間,將德國工業基因與中國市場活力深度融合,書寫出世界汽車發展史上的傳奇篇章。

回溯至1987年,這場跨國合作的序幕在意大利小島上悄然拉開。時任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的卡爾·H·哈恩博士收到密友基普的緊急信息:中國一汽正尋求合資伙伴。盡管大眾三年前已與上汽成立上海大眾,但哈恩敏銳捕捉到東北市場的戰略價值。他立即致信一汽廠長耿昭杰,表達合作意愿,并在當年10月率團訪問長春。
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風中,哈恩與耿昭杰的首次握手改寫了歷史。談判桌上出現戲劇性轉折——當德方代表闡述合作方案時,耿昭杰突然離席一小時。原來他正通過越洋電話,叫停與克萊斯勒的談判。彼時一汽已斥資引進克萊斯勒488發動機生產線,但美方在整車技術轉讓上的傲慢態度,讓中方果斷轉向大眾。
這場戰略抉擇的關鍵在于技術適配難題。大眾承諾將克萊斯勒發動機匹配至奧迪100車身,這項被德方工程師稱為"不可能任務"的技術改造,最終通過400小時連續測試得以實現。1988年12月,當一汽代表團在斯圖加特看到改裝樣車時,前機蓋的微小凸起成為中德技術融合的最初印記。

合資談判的艱難遠超想象。在1990年柏林草簽儀式前48小時,雙方仍在CKD價格、技術轉讓費等條款上激烈爭執。時任一汽總工程師林敢為帶領的談判團隊,在14天內經歷6輪馬拉松式談判,最終促成總投資42億元的15萬輛產能項目落地。這個包含沖壓、焊裝、涂裝三大工藝的現代化基地,開創了中國汽車工業多個第一。
文化沖突在建設期集中爆發。德方堅持的"首年盈利"目標與中方"市場培育"理念激烈碰撞。1997年成立的合資銷售公司成為轉折點,通過構建獨立營銷體系,捷達車型當年銷量突破10萬輛。更深遠的影響來自產品開發——1996年啟動的奧迪A6加長項目,讓中方工程師首次掌握全球車型本土化改造的核心技術。
2001年寶來下線標志著多品種混流生產時代的到來。此時奧迪已通過股權調整成為第三大股東,形成大眾、奧迪雙品牌運營格局。2006年成立的奧迪銷售事業部,則將售后服務提升至全新水準。這種"雙軌制"管理創新,使一汽-大眾在2007年突破70萬輛產能,利潤分紅達股東初期投入的3.5倍。
技術創新始終是發展主線。從1989年SKD組裝的奧迪100,到2006年自主研發的寶來改型車,中方研發團隊用十年完成技術積累。2012年銷量突破136萬輛的背后,是預批量中心、質保測量中心等四大技術體系的支撐。這種體系能力建設,使企業在2020年達成2000萬輛下線時,已具備完整的正向開發能力。
在2021年三十周年慶典上,95歲的哈恩通過視頻回憶:"當年選擇一汽是最明智的決定。"這位中德汽車合作的奠基人,見證了捷達創下60萬公里無大修紀錄,目睹了奧迪A6連續十年稱霸高端市場,更看到企業累計上繳利稅超千億元。這些數字背后,是四代總經理接力推進的體系變革,是三萬名員工在焊裝車間、總裝線上書寫的工匠精神。
如今站在3000萬輛的新起點,一汽-大眾的產線已延伸至佛山、成都、青島。當第3000萬輛整車駛下生產線時,車間大屏實時顯示著德國狼堡總部的祝賀畫面。這種跨越歐亞大陸的產業共鳴,正是中國改革開放與德國工業4.0戰略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