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單一品牌、單一車型起步,到如今坐擁大眾、奧迪、捷達三大品牌,構建起覆蓋燃油車與新能源車、涵蓋主流至豪華市場的33款車型矩陣,一汽-大眾用持續的技術革新與產品迭代,不僅見證了中國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更以實際行動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其產品矩陣的完善,滿足了消費者從傳統燃油到純電動的多元化需求,展現了企業對中國市場需求的深刻洞察。

作為中國首家按經濟規模建設的現代化乘用車企業,一汽-大眾自誕生之初便承擔著中德汽車合作的核心使命。從技術引進到本土化研發,從產能擴張到服務體系優化,這家合資車企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市場變革,逐步成長為中國汽車行業中外合作的典范。其發展歷程,不僅是一部企業成長史,更是中國汽車工業對外開放、融合創新的縮影。
3000萬輛的里程碑,不僅是一汽-大眾制造實力的體現,更是其在經濟與產業層面發揮支撐作用的明證。年銷量長期穩定在160萬輛以上,累計營收突破5.5萬億元,貢獻稅收超7300億元,帶動上下游50余萬個就業崗位——這些數據背后,是一汽-大眾對實體經濟的持續注入與活力激發。其經營成果,不僅為企業自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更為中國汽車產業乃至整體經濟的穩定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
在產能布局上,一汽-大眾已完成長春、成都、佛山、青島、天津的“五地六廠”戰略布局。每一座生產基地的落成,都帶動了區域制造業的升級與供應鏈的集聚,成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眾在推進綠色制造方面同樣不遺余力。其六大工廠全面實現“無廢工廠”目標,其中兩座工廠更接近“零碳”標準,彰顯了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視與堅定承諾。

面向未來,一汽-大眾將繼續以用戶需求和國家戰略為導向,深化產品布局。依托在制造、研發、管理等方面的深厚積累,企業將探索“油電混共進”的發展路徑,推動中國汽車工業向更高質量的創新發展階段邁進。其每一步前行,都將為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的動力與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