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河套學院近日迎來一場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的盛會——“大模型 大未來——2025年大模型應用場景交流全國行·深圳站暨大模型數據要素建設行”活動在此隆重開幕。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中國移動、順豐科技、金正優智科技等十余家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大模型技術落地與數據要素建設展開深度對話。
活動主辦方包括紅星傳媒、深圳河套學院與中國移動數智化部。開幕式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院長、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海洲作為首位演講嘉賓,向與會者介紹了深圳河套學院的獨特定位。這所國家三大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之一,通過與31所內地高校及5所香港高校建立全聘、雙聘教授合作機制,已構建起跨區域人才匯聚平臺。
在主題演講環節,李海洲將人工智能發展史與生產力變革緊密關聯。他指出,從蒸汽機到移動互聯網,每次技術革命都推動著生產效率的質變,而當前大模型的核心價值在于其與產業結合后創造的經濟效益。“許多應用尚停留在娛樂層面,真正的突破在于實現產值躍升。”這位自然語言處理專家強調,語言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其處理能力直接決定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度。
通過對比全球七千種語言承載的五千年文明積淀,李海洲闡釋了大模型的技術本質:“當模型能夠吸收這些知識總和時,才稱得上真正的人工智能結晶。”他援引科學史指出,構建大型語言模型早已被先驅者視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經之路。數據顯示,當前全球AI產業利潤高度集中在算力芯片與基礎模型研發領域,但應用層的市場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針對產業收益分布現狀,李海洲提出差異化發展路徑。他分析稱,雖然算力市場被少數巨頭壟斷,基礎模型研發需要巨額投入,但垂直應用領域正孕育著巨大機遇。“未來真正盈利的將是那些把技術帶入千家萬戶的企業。”這位學者特別指出,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龍頭,在推動大模型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這將成為AI時代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抓手。
在談及中國AI發展格局時,李海洲展示的全球算力分布圖顯示,中美兩國占據主導地位。盡管基礎模型研發仍需追趕,但中國開源模型已展現強勁競爭力。他建議業界將重心轉向應用創新:“不必都去建造大模型,更重要的是讓現有技術落地生產場景。”這種發展模式既能創造商業價值,更能推動國家經濟結構升級。
這場持續整日的交流活動通過主題演講、圓桌討論等形式,搭建起產學研溝通橋梁。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數據要素與大模型技術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撬動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支點。從智能制造到民生服務,人工智能正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生產,這場變革中每個垂直領域的突破都可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