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產業浪潮中,天賜材料正經歷著跌宕起伏的發展軌跡。這家從日化原料領域轉型而來的企業,憑借對技術突破的執著追求,最終在鋰電池電解液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創始人徐金富的創業故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這位中科院廣州分院的科研人員抓住改革開放機遇,與藍月亮創始人羅秋平共同開拓日化市場,通過自建研發體系積累了第一桶金。盡管后續醫藥中間體項目遭遇挫折,但徐金富在1995年重返廣州后,于2000年創立了廣州市天賜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逐步成長為日化原料領域的隱形冠軍。
2011年成為天賜材料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點。面對日韓企業長期壟斷的六氟磷酸鋰技術,企業斥資引進美國專利后,經過數年攻關實現規模化生產,成為國內首家突破該技術壁壘的企業。這項突破不僅降低了電解液生產成本,更為后續市場擴張奠定基礎。2015年通過收購東莞凱欣進入寧德時代供應鏈,恰逢新能源汽車產業爆發期,天賜材料迎來高速增長階段。數據顯示,2018至2020年間,寧德時代向其采購電解液的金額從4.57億元激增至9.97億元,推動企業營收從20.8億元躍升至41.19億元。
行業紅利在2021年達到頂峰,隨著寧德時代簽訂1.5萬噸六氟磷酸鋰對應電解液的大單,并預付6.75億元貨款,天賜材料客戶群擴展至比亞迪、LG等頭部企業。2022年企業營收達223.2億元,凈利潤57.14億元,毛利率維持在38.55%的高位。但過度擴張的產能在2023年引發連鎖反應,電解液價格從13萬元/噸暴跌至2萬元/噸,六氟磷酸鋰價格更是從59萬元/噸跌破6萬元/噸,導致企業凈利潤連續兩年大幅下滑,2024年僅實現4.839億元凈利潤,毛利率降至17.45%。
市場寒冬中,天賜材料通過雙重路徑實現突圍。價格層面,儲能電池需求激增帶動六氟磷酸鋰價格反彈,10月14日均價報7.38萬元/噸,較7月最低點上漲近50%。訂單層面,企業連續斬獲重大合同:與瑞浦蘭鈞簽訂的80萬噸電解液長單(年均供貨量不少于15萬噸)創上市以來最大規模,加上7月與楚能新能源的55萬噸協議,三個月內累計長協量達135萬噸。這些訂單不僅穩定了未來收益,更凸顯企業在行業調整期的競爭優勢。
資本市場的反應最為直觀。在2021年股價觸及84.01元歷史高點后,企業市值一度縮水超80%,蒸發超1300億元。但2025年9月以來股價強勁反彈,單月漲幅達77.45%。這種逆轉與業績回暖形成呼應:上半年營收70.29億元同比增長28.97%,凈利潤2.68億元同比增長12.79%。隨著三季度六氟磷酸鋰價格回升效應顯現,毛利率改善預期強烈。
在戰略層面,天賜材料正通過港股上市布局全球化。遞交的H股上市申請顯示,企業將融資重點投向海外產能建設。半年報明確指出,國內電解液市場飽和背景下,出口將成為核心增長點。這種前瞻性布局與當前簽署的跨國長單形成協同效應,既規避了國內價格戰風險,又搶占了國際市場先機。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擴張,再到全球化布局,天賜材料的轉型路徑為新能源材料企業提供了典型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