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人士向媒體透露,小米汽車已完成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設立的架構部。該部門作為一級部門直接向董事長雷軍匯報,主要職責是規劃智能電動汽車的下一代技術架構,成員構成包括多位研發部門負責人及核心技術人員。
據知情人士介紹,原整車研發負責人崔強已調任架構部,其職位由原電動力負責人王振鎖接替。這一調整被視為小米強化技術預研能力的重要舉措,新部門的工作成果將直接影響小米汽車未來產品的技術路線選擇和市場定位。
與傳統車企將技術預研職能置于二級部門或項目組的做法不同,小米此次將該職能提升至一級部門級別,并由最高管理層直接領導。行業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出小米對技術前瞻性投入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在當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技術迭代加速的背景下。
汽車行業的技術規劃通常需要提前5-8年布局。以快充技術為例,2019年當行業普遍采用100kW快充時,領先企業就需要開始規劃2025年的技術路線——是發展800kW超快充還是固態電池。這種技術預研不僅需要戰略眼光,還要考慮技術可行性、供應鏈配套及成本控制等多重因素。
當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技術競爭呈現多維度特征:在電動化方面,小米、比亞迪等企業正在高性能電機技術上展開角逐,同時面臨成本與性能的平衡挑戰;電池技術領域,超充與固態電池兩條路線并行發展,前者能提升用戶體驗但影響電池壽命,后者前景廣闊但商業化時間表尚不明確。
底盤技術正朝著線控轉向、線控制動和主動懸架方向演進。以2025年交付的蔚來ET9為例,該車型搭載了線控轉向和主動懸架技術,但76.8萬元的起售價反映出新技術的高成本特性。線控轉向雖能縮短轉彎半徑,但與傳統后輪轉向技術的差異尚未形成代際優勢;而懸架系統的用戶體驗更多取決于企業的調校能力,優秀的空氣懸架調校可能帶來超越主動懸架的體驗。
智能化領域,AI大模型和L2級高階輔助駕駛的裝車率快速提升,行業正朝著L3級自動駕駛邁進,但商業化路徑和用戶付費意愿仍不清晰。在這種技術繁榮但方向模糊的競爭環境中,小米希望通過架構部的設立,理清技術投入重點,尋找新的增長點。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小米汽車自2021年創立以來就注重技術積累。其自研的高性能電機已規劃三代產品,不僅使SU7實現2.78秒的零百加速,更助力SU7 Ultra在紐北賽道打破保時捷Taycan的圈速紀錄。這些技術成果為小米塑造了獨特的市場形象,也推動了銷量增長——SU7累計銷量突破25.8萬輛,YU7上市三個月交付超4萬輛,SU7 Ultra鎖單量超過2.3萬輛。隨著銷量提升,小米汽車業務有望在今年實現單季度盈利。
當前汽車行業的競爭節奏明顯加快,企業面臨在更短時間內推出高競爭力產品的壓力。許多車企選擇通過增加屏幕數量、升級座椅等配置優化方式,配合供應鏈成本控制來快速響應市場,但這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一旦特定配置成為行業標配,價格競爭將重新成為主導因素,企業將面臨更大的增長和利潤壓力。
在這種行業背景下,理想汽車也在2024年宣布向人工智能企業轉型,相繼推出MindGPT、VLA司機大模型等核心技術。而小米此次的組織架構調整,同樣體現了通過強化技術預研能力來構建長期競爭力的戰略思考。不過,這種轉型的效果尚需時間檢驗,其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技術投入的力度,更在于能否將前沿技術快速轉化為市場認可的產品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