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金融機構對小米集團汽車業務的發展態勢表達了積極預期。根據華泰證券最新預測,小米汽車業務有望在第三季度實現約10億元的盈利,這一判斷主要基于其交付量與成本控制能力的同步提升。花旗銀行發布的研報則進一步細化預測,指出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電動車營運利潤或將達到7.22億元,顯示出長期盈利能力的持續增強。
中金公司公布的調研數據顯示,小米汽車第三季度交付量預計達10.9萬臺,對應收入規模為294.30億元。這一成績與其第二季度單車毛利率的顯著增長形成呼應——當期毛利率達26.4%,同比增幅71.4%,環比亦提升13.8個百分點。業內人士分析,毛利率的快速攀升主要得益于供應鏈優化與生產效率的持續改善,為盈利能力的突破奠定了基礎。
從市場表現來看,小米汽車正通過規模化效應逐步消化前期投入成本。據知情人士透露,其位于北京的智能工廠已實現產線自動化率超90%,配合訂單式生產模式,有效降低了庫存壓力與資金占用。與此同時,小米生態鏈的協同優勢也在逐步顯現,通過整合手機、AIoT設備與車載系統的數據交互,進一步提升了用戶體驗與產品附加值。
盡管當前市場對小米汽車盈利時間表的預測存在差異,但多數機構均認可其技術積累與品牌勢能帶來的增長潛力。隨著首款車型SU7的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以及后續中高端車型的規劃落地,小米汽車或將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中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有分析師指出,若第四季度交付量能維持環比10%以上的增長,全年盈利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