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以一場深度演講,勾勒出人工智能從通用階段邁向超級階段的演進藍圖。他首次公開了阿里巴巴對超級人工智能(ASI)的三階段發展路徑規劃,并宣布阿里云將全面轉型為“全棧人工智能服務商”,在模型研發、平臺服務、基礎設施三大領域同步發力。
吳泳銘指出,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實現已無懸念,但僅是起點。阿里巴巴的終極目標是構建能夠自主進化、全面超越人類智能的ASI系統。這一戰略背后,是阿里云在技術架構上的全鏈條布局:從底層算力支撐到中層開發平臺,再到上層應用模型,形成完整的AI生態閉環。
國際媒體對阿里巴巴的AI戰略給予高度關注。路透社援引分析師觀點稱,此次云棲大會集中展示了阿里巴巴多年來的AI技術積累,其發布的萬億參數模型Qwen-3 Max標志著中國科技企業在全球AI競賽中邁出關鍵一步。海外科技媒體則評價,該模型的性能已具備改寫全球AI產業格局的潛力。
根據吳泳銘的闡述,ASI的發展將經歷三個遞進階段。首階段“智能涌現”以模仿人類認知為特征,依托互聯網積累的海量數據,AI通過深度學習形成跨領域推理能力。典型案例包括通義千問Qwen3-Max在數學競賽中取得滿分,證明其已達到人類頂尖水平。
當前行業所處的第二階段“自主行動”,核心在于AI與物理世界的交互能力。吳泳銘強調,自然語言將成為AI操作物理設備的“源代碼”。用戶僅需用日常語言描述需求,AI即可自動完成邏輯編寫、工具調用和設備控制。阿里云已在此領域布局多模態模型家族,并與英偉達合作推進具身智能技術研發,推動AI從數字空間向實體世界滲透。
終極階段“自我迭代”要求AI直接處理原始數據,通過自主學習實現模型架構的持續優化。吳泳銘以汽車設計為例,指出當前AI依賴人類整理的二手數據,而未來若能接入全量原始信息,其創新效率將遠超人類團隊。為突破數據獲取、算法優化和能源消耗等瓶頸,阿里云計劃投入3800億元升級基礎設施,到2032年實現算力規模十倍增長。
在模型層,阿里巴巴通過通義系列構建了全模態覆蓋的AI矩陣。新發布的Qwen3-Max在多項基準測試中超越GPT-5,位列全球前三;通義萬相2.5實現音視頻同步生成;通義百聆語音模型下載量突破5.6億次。阿里云智能CTO周靖人透露,通義模型生態已衍生超17萬個定制模型,開源策略使其成為全球開發者最活躍的AI平臺之一。
平臺層方面,阿里云推出的百煉平臺提供模型定制和智能體開發服務,支持企業快速部署AI應用。周靖人比喻稱,模型服務如同AI時代的彈性計算,需滿足不同場景下的性能需求。同時,夸克推出的AI創作平臺“造點”整合了通義萬相與Midjourney V7的技術,大幅降低視頻制作門檻,展現阿里在應用層的場景創新能力。
基礎設施層面,阿里云提出“超級AI云是下一代計算機”的判斷。吳泳銘表示,全球最終將形成5-6個超級云計算平臺,而阿里云憑借自研芯片、存儲系統和網絡架構,成為中國唯一具備全棧自研能力的云服務商。為支撐ASI的算力需求,阿里計劃在未來十年將數據中心能耗規模提升十倍,相當于新增數千億元投資。
行業分析指出,阿里巴巴與谷歌是目前全球唯二同時具備大模型、云計算和芯片三層能力的科技企業。周靖人強調,阿里云的優勢在于全棧自研與生態開放的結合,其MaaS(模型即服務)戰略已實現模型與云平臺的深度融合。沙利文調研顯示,中國500強企業中70%已采用生成式AI,其中53%選擇阿里云服務,若計入開源模型私有部署,實際滲透率更高。
盡管前景廣闊,ASI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周靖人指出,當前AI在工具調用和復雜推理上已有突破,但實現完全自主迭代還需解決原始數據獲取、多模態記憶和自主反饋等難題。網絡延遲、能源效率等基礎設施問題也將制約AI技術的規模化應用。
關于AI與人類的關系,吳泳銘提出“智力杠桿”理論:正如電力放大了人類的體力,ASI將指數級提升人類的認知能力。他描繪了未來工作場景——每個人可能同時調度上百個AI智能體,實現生產效率的百倍提升。這一愿景正在通過通義千問的開源生態、夸克創作平臺的普及化,以及與英偉達等企業的技術合作逐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