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我國海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迎來重大突破——隨著濱海109鋪管船在渤海南部海域完成最后一節管道鋪設,我國海底油氣管道總里程正式突破一萬公里,躋身全球領先行列。該工程采用新型鋪管技術,在復雜海況下實現單日鋪設3.2公里的紀錄,較傳統工藝效率提升40%。
在渤海灣區域,密集的海底管網已形成能源輸送"動脈"。中國海油數據顯示,該區域海底管道總長突破320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海域管道密度達4.1公里,較五年前增長127%。今年新建的近200公里管道中,包含全球首條適配氫能輸送的復合型管線,其特殊涂層技術可同時兼容頁巖氣、二氧化碳等介質傳輸。
海南島能源布局同步取得突破。環島海底管線互聯工程日前全面貫通,東方13-3區開發項目的雙線管道實現穩定供氣。這條橫跨瓊州海峽的能源通道,采用深海懸鏈式鋪設技術,在150米水深條件下保持管道曲率半徑誤差小于0.5%,創下國內同類工程精度紀錄。
同日,貴州交通建設領域傳來捷報——橫跨北盤江的花江峽谷大橋正式通車。這座全長2890米的超級工程,以1420米主跨徑刷新山區橋梁世界紀錄,625米的橋面高度使其成為全球最高橋梁。工程采用智能建造系統,通過北斗定位與無人機巡檢技術,將施工誤差控制在毫米級。
大橋通車后,關嶺縣至貞豐縣的通行時間由2小時壓縮至2分鐘。其鋼桁梁結構運用新型耐候鋼材,在云貴高原高濕環境下可保持百年防腐性能。據測算,大橋每日可減少繞行車輛碳排放約12噸,相當于種植600棵冷杉的固碳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