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部分景區因未能精準把握游客需求陷入經營困境,而另一些景區則憑借對游客需求的深度理解實現逆勢增長,行業格局在需求導向下加速重塑。
山西歷山景區曾是4A級景區,擁有“華北綠肺”的美譽,舜王坪的草原風光極具視覺吸引力。然而,在第三次法拍中,盡管起拍價大幅下調至1.17億元,仍無人問津,暴露出其未能滿足游客核心需求的短板。同樣,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雖依托熱門IP吸引過游客,但因體驗感不足,到2024年底卷入546起訴訟,92%為被告,最終只能等待新運營方接手。數據顯示,近五年全國有超7家4A、3家5A景區破產,景區經營權頻繁登上拍賣貨架,河南洛陽孟津國資文旅集團成為首家破產的地方文旅集團,青海省旅游投資集團也被迫債務重整。這些案例表明,資源優勢并非制勝關鍵,若無法讓游客感到物有所值,疊加投資過熱的債務壓力和同質化競爭,景區終將陷入困境。
與困境中的景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景區通過精準解決游客需求實現突圍。亞洲最大私募并購投資基金MBK Partners全資收購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后,更名為海合安蘇州陽澄半島樂園,并投入1億元打造三大新項目。其策略并非盲目改造,而是通過蹲點調研精準定位游客痛點:針對親子客群,引入奶龍IP打造魔法時光主題區,設置滑梯、萌趣過山車、摩天輪等設施,并安排主題巡游;針對夜間留客需求,推出“陽澄星光夜”,延長游樂設施運營時間,搭配融合盛唐文化與蘇州狀元文化的《狀元歸來》實景秀,配合煙花與燈光表演。上海一位寶媽反饋:“以前帶娃12點就想走,現在能玩到21點,孩子還主動要求帶同學來。”試運營期間,樂園接待游客超35萬人次,單日最高客流2萬人,收入同比增長68%。MBK的成功并非偶然,2009年其聯合高盛投資大阪環球影城時,便通過“解決需求”將年客流量從750萬人次提升至1500萬人次。
河南開封萬歲山武俠城則以“極致性價比”贏得游客青睞。2025年上半年,該景區游客量達1024.2萬人次,營收6.0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39.33%和162%。其策略直擊游客痛點:門票80元可玩3天且無次數限制;推出平價物價,文創產品價格親民;每日提供500多個項目,包括《三打祝家莊》實景馬戰、街頭NPC“搶衙役銀票”等互動玩法。有游客在社交平臺稱贊:“帶娃玩2天花了不到300元,比隔壁樂園花1000+還開心。”為持續優化體驗,景區與運營方簽訂10億營收對賭協議,從2023年小院演出到2024年“王婆說媒”爆火,再到不斷更新的互動玩法,始終緊跟游客需求調整。當景區宣布10月起門票漲至100元時,評論區滿是支持聲:“80元玩3天太值了,早該漲了”“別漲太少,就盼著景區一直好好運營”。
游客需求的變化正在重塑文旅行業邏輯。過去,景區依賴“山”“水”等自然資源或文化遺產即可吸引游客,游客拍照打卡后便離開。如今,游客更加理性,注重“玩得開心、花得值、有回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提出的“三老論”指出,旅游業已從依賴“老天爺”的自然資源、“老祖宗”的文化遺產,擴展到必須激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的《跟著團長打縣城》項目,通過還原《亮劍》場景讓游客沉浸式參與“攻縣城”互動,去年國慶人氣爆滿;黑龍江鏡泊湖的“流放寧古塔”項目,僅憑一段短視頻預告便引發熱烈討論,因其貼近游客熟悉的文化場景。這些項目的成功,本質在于“懂游客的情緒需求”。
精細化運營的核心在于解決游客的具體需求:怕貴就合理定價、透明消費;怕無聊就設計有趣互動、豐富演出;有小需求就及時回應、貼心解決。MBK和萬歲山武俠城的成功,并非依賴資金或資源優勢,而是將游客視為“長期伙伴”,而非“一次性消費者”。反觀部分困境中的景區,或熱衷于“搞大IP、建豪華設施”,卻忽視廁所、休息區等基礎服務;或總想著“靠資源賺快錢”,忽略游客的真實體驗。這如同給餓肚子的人講“菜多有文化”,再動聽也無濟于事。
隨著十一假期臨近,各大景區紛紛推出活動,打磨沉浸式演出、升級親子設施、優化夜游體驗。盡管無法預測誰將出圈,但可以肯定的是,最終脫穎而出的必將是那些真正重視游客需求、穩健把控運營節奏的景區。游客的選擇,始終是檢驗景區成敗的最終標準。











